索 引 号: | 013033899/2023-92388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组配分类: | 建议提案办理报告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栖霞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 生成日期: | 2023-10-26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关于对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0238号提案的答复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建议提案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刘啸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栖霞区产业链联合创新发展的建议”已收悉。我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调查研究,积极推动办理。经研究并综合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区商务局、中国(南京)智谷推进办以及经开区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栖霞三区深入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强化大学城创新圈、行政区孵化圈、经开区产业圈“三圈叠加”优势,打破行政管辖边界,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以产业集聚为支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加快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以双链融合促进聚链成群,提升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2022年我区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创新产业链,强力开展强链补链精准招商,全年招引签约“2+2+2+X”创新型产业签约项目35个以上。全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创新产业链总规模超968亿元,新增“四上企业”214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9家(其中9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天加环境科技),在全市名列前茅。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项目109个,人工智能产业核心收入近80亿元,同比增长约30%,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区,获评江苏省“互联网+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
一、2022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推动产业数字化改造,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有效提升优势产业,做强先导产业,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2022年,我区出台了全区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全区制造业“智改数转”工作。有序推进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和光纤网络支撑能力从“通园区、进企业、入车间”向“联设备、拓市场”延伸。强化与运营商、金融服务机构的合作,创新构建“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免费为企业提供“智改数转”诊断服务,生成定制化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企业与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培育一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项目。培育创建示范引领作用强、综合效益显著的智能工厂(车间),引导和带动全区智能制造水平稳步提升。
截至2022年底,栖霞板块已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企业218家,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诊断企业132家,成功认定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7家,省级智能车间24家,两化融合贯标24家,认定星级上云企业75家,建成5G基站2819个,均位居全市前列。去年11月,南京经开区被省工信厅认定为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2022年度“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我区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以中国(南京)智谷为核心,持续深化“双链”融合机制创新。一是创新集群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明显,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034家,新认定独角兽、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50家,集聚高新技术企业921家,稳居苏南26郊(区)县十强。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省级30家。60家新型研发机构及孵化引进企业当年营收入达75亿元。二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深化“三圈融合”,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更加活跃,驻区高校院所、企业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33项,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5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0亿元。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创历史新高。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2万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中国(南京)智谷入选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南京市以智谷为核心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三是创新生态日益完善。出台新“科创22条”,兑现政策资金约1.2亿元,为451家企业争取科技贷款32.92亿元。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3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6家,“孵化器孵育”获江苏省督查激励表彰。实施紫金山英才·栖霞计划,精心打造海智基地,集聚海外留学人才962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01人次,培养创新型企业家64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3人,形成“引留用育”智慧人才生态圈,入选全市唯一的“科创江苏”试点区。四是双链融合引领示范。中国(南京)智谷持续深入实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发展理念,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机制创新,促进中国(南京)智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化发展。已引育诺贝尔奖、图灵奖、院士、教授等为代表的著名人才超百名,集聚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20多个专业领域企业超400家,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32家,2022年核心产业收入78.8亿元。建成了全省唯一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落地省人工智能学会、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形成了以微软、联想、英特尔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以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为代表的创新生态圈。特别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形成包括“三电”核心零部件、无人驾驶、车路协同、运营服务在内的智能网联汽车特色产业链。
3、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推进产业强链补链。一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围绕“产、学、研、用”的功能模块,区科技局联合樯图数据展开深度合作绘制“栖霞科创情报云图”,形成了从研发成果到场景应用再到产业落地的全方位情报网络。目前已涵盖区域内人工智能产业链图谱、生物医药产业链图谱和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链图谱,覆盖区内产业主体近2000个,链接栖霞区技术转移联盟高校院所38家,并实现定期追踪其科研成果,可实时计算出成果与企业的相关性,推荐合作配对信息,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挥更高资源效能。二是开展链式招商,探索构建产业集聚新合力。围绕主导产业,以“老树发新芽”的“链主式”强链、补链招商思路,积极开展靶向招商、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和第三方招商。围绕“产业+AI”进一步加大对产业链项目的招引、落地力度,壮大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型企业和产业链中下游创新型企业,着力做大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规模,做高产业能级,做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充分发挥项目“压舱石”作用,加大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高质量推进天加空气洁净设备、爱尔集新能源电池十工厂等39个省、市重大项目,加快34个工业重大项目投资进度,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四是依托仙林大学城科教优势,发挥智谷30家人工智能新研机构产投孵化作用,吸引高端人才创新创业,落地转化一批具有原创性、自主可控的研究成果,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4、成立主导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一是围绕区内特色产业方向,牵头组建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双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增扩新医药产业联盟单位至98家,双碳联盟成员单位45家。不定期举办联盟成员活动,发布技术需求,推介先进成果,促进交流对接。促成金陵药业与复旦大学、南京复元先进新材料研究院等单位组建药物缓释系统研究创新联合体。诺唯赞、申基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在国内上市,包揽江苏省获批新冠抗原检测产品注册证的第一和第二家。帮助江苏申基等3家企业申报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新增培育5家规上高企。征集“双碳”技术成果60余项,推动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实现技术交易 673项,金额达5.44亿元。二是聚焦政策惠企、服务助企、环境活企,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强化《加快中国(南京)智谷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试行)》等政策引导,依托新港高新园和栖霞高新区等重点园区完善服务体系,打造“小文下午茶”“智谷职通车”“星创荟”“图灵AI公益大讲堂”等服务品牌,建立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网格化、滴灌式、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大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重点企业、扩大重点产业,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加强要素保障,通过政企联动,形成向上下游延伸的产业链供需合作协作圈,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带动产业链集群发展。
二、下步工作打算
2023年是南京市推动产业强市行动计划的第一年,下一步,我区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支柱产业、“2+6+6”创新型产业、现代服务业集群强链,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着力抓项目、拼经济,深入实施“五拼五比晒五榜”活动,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抓手、开发园区作为主战场,全力以赴招大引强,千方百计推动省市重大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加大工业经济组织推进力度,力争率先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另一方面着力强产业、增动能,紧紧围绕集群强链,聚焦优势领域深耕细作,强化教育、科技、人才、金融一体推进,充分发挥大学城作用,打造创新生态圈和特色产业带,推动科教产、产金科相融合,培育创新型经济新引擎。
1、统筹规划布局,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发挥三区融合优势,不断创新融合机制、优化发展模式,以产业集聚为支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领栖霞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优化石化、能源等传统产业布局,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培养一批具有产业竞争力、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基地,推动制造业规模全市领先。二是把握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新产业发展机遇,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深化中国(南京)智谷建设,丰富“AI+”智慧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打造“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地标。三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强链补链,加快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形成规模生物医药企业集群。
2、激发创新驱动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一是加快创新资源融合。优化栖霞高新区、双创基地、大学科技园等各类科创载体资源布局,联合驻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探索组建创新共同体,聚焦芯片等“卡脖子”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效运营“霞科行”技术转移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二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坚持市场化创新导向,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研发、转化、孵化一批主导产业优质项目,新建市级以上企业科研平台15个以上。新增市级以上科创孵化器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2000家,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新增上市企业3—4家。三是广聚创新创业人才。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坚持“高精尖缺”导向,统筹实施各项人才引进计划,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人。加强与驻区高校、重点科研院所互动联系,推进区域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深化紫东国际人才街区建设,加强人才国际交流,把各类优秀人才汇聚到栖霞创新发展事业中来。
3、强化企业主导,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梯队。加快成长潜力大、商业模式新、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成长型企业培育,重点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的领军型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完整的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矩阵,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中小型制造企业“智改数转”,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提升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4、加快平台建设,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围绕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聚焦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南大校友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研创园、盛恒达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园区平台载体建设,构建高质量发展园区。积极探索完善“产业+园区”开放模式,围绕园区企业融合发展中的生产、技术、运营、人才等需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服务机制,着力提升集聚区企业服务、项目组织、服务协调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大学城科教优势,引导更多龙头企业主动与高校载体对接,积极搭建校地共建以及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桥梁,推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创新链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深度贯通融合。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栖霞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栖霞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