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3033899/2023-92408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组配分类: | 建议提案办理报告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栖霞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 生成日期: | 2023-10-26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对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0135号提案的答复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建议提案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张羿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聚力塑造栖霞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建议提案”收悉。我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调查研究,积极推动办理,现答复如下:
2022年,全区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36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614.89亿元、同比增长14.5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7%,实现营业收入3872.75亿元、利税355.83亿元,是栖霞区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栖霞区发挥仙林大学城创新圈、行政区孵化圈、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圈“三圈融合”的独特优势,紧扣南京市“4+4+1”和栖霞“2+2+2”主导产业体系集中发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努力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基本稳定、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发展稳中向好的因素增多,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仍与先进区有差距。二是工业结构仍然偏重,主要依靠电子、石化、电气、汽车等支柱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引领带动作用较弱。三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还有待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应对重大冲击和外部风险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四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的本土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标志性企业数量较少,有待进一步培育壮大。
针对上述困难和挑战,根据市政府产业强市计划,在推进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为打造制造业强区,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走“智改数转”道路。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促进全区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我区鼓励龙头企业对标标杆示范工厂及车间,创新变革,免费为企业提供“智改数转”诊断服务,生成解决方案。截至目前,栖霞区已建成康尼机电、龙蟠科技、中电熊猫等32家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及车间,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市前列,至“十四五”末,还将有序推进“智改数转”工作走深走实。
二、深入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做精做强,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
聚焦政策惠企、服务助企、环境活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依托优势主导产业,持续扩大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力度,壮大全区工业经济高质量的基础;加快培育一批细分优势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和“隐型冠军”“单打冠军”企业。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诺唯赞、美思德、牧镭激光等60家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市前列,主导特色产业更加聚焦,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性优势进一步凸显。
三、持续助力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
始终坚持全面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宣讲政策,全力帮助企业获得中央、省级和市级各类奖补资金用于企业设备升级、项目研发;加大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工程化攻关和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已培育5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指导共计36家企业成功申报南京市创新产品,积极推动企业创新、协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我区高度重视制造类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制造类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及校企间合作对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产业生态更新。一是推进科创平台建设。广泛发动区内制造业企业通过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等形式建设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定制实验室、企业院士工作站等,以平台建设带动技术攻关及项目申报,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2021年以来,港机重工、东交智控、现代路桥等3家制造业企业获批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建八局三公司、中拓科技、宝威机械等5家制造业企业获批建设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乐透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郭子建院士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并获得省级院士工作站立项,其承担的“环境治理新材料及新工艺联合攻关科技项目”获南京市企业院士工作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立项支持 100万元。英田光学与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赵清源教授合作开发的“空间高速激光数传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支持1500万元。二是畅通校企合作渠道。创新组织领导体系,联合仙林大学城11所高校和5家科研院所成立仙林科技城发展联盟,针对制造业企业科创载体建设、科研成果转化重点项目、人才引育、知识产权管理等重点工作开展协调会商,提升对接效率和资源共享效率,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嫁接优质高校科教资源。依托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栖霞团团员、“百校对接计划”科技人才专员等 55人次作为校地合作的联络员和组织员,深化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区内重点科研院所合作,引入专家人才、前沿成果、科研平台等各类科研资源,促进成果转化,实现项目落地。引导支持107名高校教授到宝威机械、年达炉业、卡文迪许等制造业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深入产业一线,运用最新研发成果开发解决方案,突破技术难点,实现企业技术迭代更新。
三是强化成果转化服务。构建“霞科行”技术转移市场,线上
互联网平台、线下服务大厅和市场运营体系有机融合,以政策激
励、平台搭建、环境营造充分调动制造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
中介机构、金融服务组织等各方参与、有效互动。组建了38所
高校院所参与的栖霞高校技术转移联盟,设立南大、东大、南师
大等12所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栖霞分中心,组织“高校企业行”“企业高校行”“成果对接交流会”等多层次、多元化产学研交流和技术转移活动300余场。2021年以来,永亮炉业、泰普森自动化、鹏派新材料等 15 家制造业企业与高校联合申报省产学研合作项目并获立项批示,合作金额达500万元。萨特科技、金晓电子等10家制造业企业申报区成果项目,获批研发补助经费120万元。
四、优化营商环境,多方面助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不断完善、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有关政策,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落实好为企业减税降费和纾困的各项政策,营造有利于制造业优势提升、转型升级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大幅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全力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对产业发展包容审慎监管,促进市场充满活力、规范有序。生态环境部门在新项目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切实做到减程序、减时间、减费用。积极主动上门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协调多部门解决问题,坚持对重大项目环评提前介入、 超前服务,让好项目少走弯路、不走死路。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普惠政策。统筹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等制造业发展相关资金,加大对制造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链、重点产业以及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重点领域扶持力度。落实国家、省、市支持制造业发展各项政策,组织企业积极承担制造业领域国家、省、市重点项目计划和重大专项。优化财政扶持资金支持方式,完善竞争性遴选机制,提高政策资金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级专项支持资金,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各类扶持政策。推进人才政策从重“招引”向重“培育”转化。加大对产业紧缺高端人才的奖补力度,优化城市基础设施配置,利用人才安居政策,盘活人才资源。
五、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制造业企业品牌质量。
从提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和搭建银企交流沟通协调平台两个方面开展了助企服务。一是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方面。在我区制造业企业较为集中的金港科创园开设“质量小站”。以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品牌建设等质量基础设施为基础支撑,联合市质检院、标准化院、计量院等专业技术机构侧重于帮助企业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研发、检测、认证等环节的卡脖子难题,已助企解决技术问题百余家,得到我区企业的一致好评,其中我区质量小站辅导的质量信用AA级评定3家申报企业均获得2022年度江苏省质量信用AA级企业等级认定。二是搭建银企交流沟通协调平台。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平台建设,与南京银行、江苏银行、紫金农商银行等合作银行,合力推进“苏质贷”金融助企项目落地栖霞,挖掘企业品牌价值,引入金融源头活水,盘活企业质量品牌与知识产权隐形资产,重点帮助质量奖获奖企业、质量信用AAA级企业、质量认证获证企业等不同规模层级的质量品牌企业获得合作银行授信,提供金融贷款帮助,助力企业更好地实施质量改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质量提升活动,迄今已对接200余家企业,签约落地或达成合作意向70余家。
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加强多元化金融保障。
积极协调区内企业与多家银行、担保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对接,积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以“苏科贷”“宁科贷”为数据基础,联合江苏银行开展“园融智慧”服务平台,积极做好中小企业服务工作;深入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解决大中型企业集团全生命周期多层度金融难题。一是打造金融发展环境。在做好传统银行、保险、券商招引之外,引入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小贷、担保等机构,初步
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供给方式。二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持续加强政银企交流合作,落实金融机构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讨金融工作提升举措。会同相关部门、银团走访各类小微企业,结合实际经营现状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鼓励各金融机构借助其金融科技的技术优势,开发适合我区主导产业的信贷产品,区级金融服务平台“栖融E”已梳理汇总近两百个信用类、抵押类信贷产品供有不同需求的企业对接选择。开展企业金融定制服务,邀请金融专家走进街道、园区、企业、2023年1-5月,全区举办助企纾困活动48场,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为降低企业资金“过桥”成本,2022年协助企业办理530笔民营企业转贷基金,总额达22.6亿元,2023年1-5月,累计使用金额达884亿元,同比增长9.51%。四是发展股权投资基金。除了为企业提供间接融资服务,我区同时还支持民企直接融资,区科发公司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共同出资设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累计出资设立了创业投资基金17支,总规模467亿元,主要投向人工智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通信与信息技术等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并依托创投机构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社会资源,提供成熟的产业化经验、上下游资源、销售渠道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增值服务,加快加速制造企业的发展。五是引导企业走向资本市场。2022年我区再次修订区级资本市场奖励政策,大幅提高企业在科创板、专精特新企业在北交所上市的补贴力度,鼓励企业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创新企业通过上市做大做强。目前,我区共有境内外主板上市企业21家,新三板企业14家,省股交挂牌企业110家,其中2021年—2023年期间先后共有8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栖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栖霞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