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3033899/2023-93745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组配分类: | 建议提案办理报告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栖霞区教育局 | 生成日期: | 2023-10-31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关于对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0276号提案的答复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建议提案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庞博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双减’政策下完善家庭教育建设机制的提案”收悉。我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调查研究,积极推动办理,现答复如下: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区教育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为行动指南,由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各部门之间初步形成职责分明、统筹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2022年9月,区教育局以“协同”的教育治理理念,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发挥桥梁作用,促进多方力量支持家庭教育,从组织管理、队伍培养、教育宣传、基地建设、实践创新等方面积极构建新生态育人体系,营造区域内家庭美、家教好、家风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上下联合,健全家庭教育组织体系
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引导全社会关注家庭教育,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落地落实。一是成立协同育人“指挥部”。发挥教育部门优势,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中心,组建工作专班,做好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规划和具体实践。二是建立协同育人“共同体”。形成教育局牵头引领,高校、部门和社企多方协同支持,中心促进联合,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服务,社区教育中心合作共建,全区各个家庭落实责任的协同育人组织体系,确保上下贯通、执行有力;三是开办家长学校“实训点”。将成立家长学校成为中小学、幼儿园品质化办学的重要参考项,对标省市相关评估标准制定《栖霞区教育系统家长学校考核标准》,同时做到加强指导、配套支持、关注实践、规范评比,目前全区中小学、幼儿园100%开办家长学校,其中省级优秀家长学校3所,市级优秀家长学校5所,区级优秀家长学校40所,占全区学校三分之一。
二、力量聚合,壮大家庭教育指导队伍
聚焦家庭教育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将家庭教育知识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学习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到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中,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频共振”。一是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先行军”。在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范围内遴选一批家庭教育经验丰富,有着较强表达能力的教师组建“讲师团”,以项目引领,以培训助力,以实践锤炼,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有责任、有担当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目前讲师团首批讲师共65人,开展宣讲110场。二是成立心育志愿“服务队”。在全区中小学招募有资质、有情怀的心理教师作为家庭教育志愿服务者,主要开展热线咨询和面询等服务,同时根据学生、家长的实际需求,主动进社区、进家庭。目前分站有志愿者54人。三是建设家庭教育“人才库”。以评促研,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纳入教师考评体系,包括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名师工作室评比和特色教师评选等项目,多维度激发教师内驱力,确保区域内家庭教育指导高质量推进。
三、点面结合,搭建家庭教育宣传平台
树立榜样、宣传典型,以“家风”促“民风”,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一是家庭教育艺术化,丰富宣传形式。组建“行知艺术团”,开发家庭教育类公共艺术作品。深入家庭教育一线,挖掘生动育人素材;组建基层展演队伍,汇聚各方育人力量;尝试多元表现形式,创编优秀育人作品;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做好线上线下宣传。二是家庭教育前置化,加快宣传进程。联合民政、卫健委拍摄8部家庭教育专题微视频,作为婚姻登记、怀孕建卡时必看材料。视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为背景,围绕第二章第十七条中的八款家庭教育建议进行设计,针对当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交流,如:孩子出生,谁来带?如何告别“丧偶式”育儿?慈母多败儿,你怎么看?三是家庭教育品牌化,扩大宣传效应。开展好“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工作,宣传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先进理念、特色做法和有效举措,利用区市平台进行推广。如“教子有方好家长”“志愿服务好家庭”“家长学校先进工作者”“协同育人特色项目”“优秀家长学校”等。2023年,共表彰了198名教子有方好家长,51户志愿服务好家庭,58名家长学校先进工作者,3所省市优秀家长学校,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一定影响力。
四、系统整合,打造家庭教育活动基地
协同区关工委、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林大学城管委会调研区内实践资源,建设栖霞“知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拓宽家庭教育的实践场域,引导广大青少年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提素养、练本领、育担当。一是建立劳动文旅实践基地。开发八卦洲、龙潭两大涉农街道劳动教育资源,发挥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园、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农业实体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家庭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引导家庭深入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变化。利用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资源,开展文化游学、生态之旅、田园度夏等亲子实践活动。现设立大小实践基地 80个,其中2个基地被评为“长三角地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江苏省中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优秀基地”。如:八卦洲农业园区合理利用省、市级基地招牌,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为突破口,打造了众多农耕实践项目,如土地翻耕体验、植树体验、瓜果采摘体验以及磨豆浆等。2023年上半年园区接待了数十批次中小学生课外实践,累计约6400人次。 二是建立传统、革命、先进文化体验基地。让家庭教育实践更具参与性和体验性,其中包括中国关工委首批命名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十月军校 ,致力于AI与孩子健康成长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等体验基地14个。三是公益志愿服务基地。与全区9个街道121个社区村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成友好合作关系,引导家庭参与垃圾分类、环境提升、厕所革命、美丽庭院、河道绿化等志愿服务工作,培养向上向善的家庭育人氛围。
五、多元联合,创新家庭教育实践模式
本着“同心、同向、同行”的原则,积极应对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困难,同时也积极回应社会普遍关心的教育困境,开展个性化的实践。一是盘活“家长互助团”项目。发挥家长的骨干作用,引导家长“抱团取暖”,进一步共享家庭教育资源,丰富家庭教育实践。2021年,成功申报南京市“家长互助团”品牌项目17个。二是落实“困境儿童联合关爱”项目。联合妇联、关工委、民政、文明办、团区委、司法局、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卫健委等10部门,成立“困境儿童联合关爱”工作小组。通过梳理服务对象、明晰联合任务、建立联合通道、落实联合行动,对全区在校困境儿童提供持续性的个性化“一生一案”靶向帮扶服务,目前受帮扶的困境儿童共74人。配合团委,落实爱心暑托班工作,106位教师主动报名,参与暑托工作,制定丰富的特色课程。联合三是创新“1+1+3,善学促善治”项目。现已在区内3个街道展开实践研究,其中包括八卦洲街道的《公约领航育家风》,龙潭街道的《家校社携手,共育美丽龙潭小主人》,摄山街道的《跨界共育,辰星巧匠》,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示范引领、持续推动。推进协同育人区域性生动实践,即 1 家区级职能部门+ 1个街道+3个学段教育单位(中小学、幼儿园)结成协同育人联盟,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教育合作的“善学促善治”良好氛围。
目前,栖霞区教育局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才刚刚起步,一年来,区教育局牵头,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合力作用,齐抓共谋善治,尝试有益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问题与挑战。区教育局还将继续关注育人成效,攻坚克难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晰多主体责任,加强协同育人合力
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构建善治融合发展格局。一是统一思想,加大宣传力度。讲清家庭教育的法规政策,讲好寻常家庭的教育好故事。首先注重文化环境的打造,将宣传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让家风看得见、听得见、触摸得到;其次关注文化作品的交流,运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形式展示,让家风口耳相传、声情并茂;再次用好文化媒体的传播,借助政府平台、学校平台、社会平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多维联合,发挥主体优势。完善联合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家校社三方协同主体职责。首先完善协同育人网络,在原有区级职能部门联合的基础上,扩大合作主体,包括街道民生、教育对口部门、家委代表等,形成共商共议的良好氛围;其次明确协同育人职能,从需求和义务两个维度,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建立良性合作关系;再次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在深化“困境学生联合关爱”项目、“1+1+3,善学促善治”项目的基础上,寻找更多协同链接项,建立长期常态化协同关系。三是监督保障,确保执行效果。发挥人大、政协民主监督职责,助推协同育人环境逐步优化。首先做到人大、政协代表参会议会,对协同育人工作给予指导、帮助,及时了解协同育人工作成效,做好群众宣传和答复;其次做到人大、政协代表实地考察,加强对学校、社区(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开展情况监督,及时纠偏,协调协办,促进协同育人工作有效落地。
二、建立多元化队伍,注入协同育人活力
全面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队伍建设,将专家科研团队、优质教师团队、家庭服务机构等建设“多角色跨领域”的服务团队,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注入活力。一是高校助力,前瞻指导。寻求高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提供理论支持、人才支持和咨询支持,区教育局将进一步遴选法律、心理学、社会学、家庭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参与,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二是中心联合,聚力发展。进一步统一认识,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家庭指导职能,加强区教育局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中心、教育规划与校长发展促进中心、劳动与社会实践促进中心、德育促进中心的联合,从学校管理制度、队伍建设、课程开发、活动组织、考核评价多方面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三是政府支持,民生服务。加强政府购买服务机构以及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实现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点和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中,为更多家庭提供就近、便利、可及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如:儿童早期教育、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困境儿童帮扶等个性化方面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三、尝试多样态评价,激发协同育人动力
构建“聚焦目标、着眼过程、注重实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评价样态,结合协同主体的实际情况,建立“可控、可用、可行”的评价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形成正向引导。一是考核引导式评价。以评价促发展,引导中小学校、幼儿园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工作机制,加强家委会建设,规范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访、家长通讯群组信息发布管理等制度,将实践成果作为考核重点。二是表彰效应式评价。将学校家长学校评价与社区(村居)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同频共振”,做到“好家长”“好家庭”学校和社区(村居)层面表彰的无缝对接,扩大宣传,展示协同育人过程中涌现出的好项目、好做法、好榜样,形成“人人知晓、人人点赞”的榜样效应,增加表彰的“含金量”。三是成果福利化评价。从区域内试点(八卦洲街道)做起,尝试家庭教育“积分化”,通过活动式、服务式和商品式积分兑换,有效引导更多家庭参与地方建设,享受发展红利,实现教育善学与社会善治的有机结合。
联 系 人:蒋劲松
联系电话:85664178
南京市栖霞区教育局
2023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