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燕子矶街道紧紧围绕市委、区委关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以网格化治理为基本框架,深度融合平安志愿力量与公共服务资源,探索出一条“网格为基、志愿为力、服务为民”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有效破解了治理与服务中的难点、堵点,提升了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织密“一张网”,筑牢全域覆盖的治理底座
街道根据辖区人口结构、地域特点和治理需求,科学划分综合网格133个、专属网格18个,并进一步细化为430个精微网格,构建起“全域覆盖、责任到人、响应高效”的网格治理架构。通过“1+1+N”人员配置模式(即1名专职网格员+1名政法网格员+N类微网格员),整合社区干部、党员、楼栋长、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同时,依托“一体化平台”和居民网格群,实现信息采集、安全巡查、事件处置、民意反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闭环运行,办结率达100%。
下好“一盘棋”,激活群防群治的志愿力量
针对网格员和志愿者联动不足的问题,创新“四合一”融合机制:一是统一调度,将全街8240名平安志愿者纳入微网格服务体系,明确志愿者兼任微网格员,网格员同时作为志愿者服务联络人。二是统一培训,在平安志愿者学校将网格工作规范纳入培训内容,提升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三是统一保障,为参与网格服务的特殊岗位志愿者购买保险,提供坚实支撑。四是统一激励,将参与网格服务时长与志愿服务时长积分互通互认,增强双向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这项机制,破解了基层治理中行政力量不足与群众参与不够的双重困境,志愿者已成为隐患排查、矛盾调解、文明劝导的“多面手”。通过“志愿+网格”联动,近年来辖区“两类案件”发案率下降超60%,万人发案率降至0.36,群众安全感跃升至99%,涌现了“志愿凌晨巡”“幕燕守望岗”“祥和热心人”“晓庄先锋服务队”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志愿力量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稳定器”。
贯通“最后一米”,打造家门口的便民服务圈
大力实施“网格+公共服务”融合机制,充分调研社区居民实际需求,推动水、电、气、讯、邮政、医、律、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精准下沉至网格,实现业务咨询、故障报修、法律援助、健康义诊等便民服务“一站通达”。
一是强化阵地建设,通过设立“网格+公共服务”驿站、邮政网格驿站、“宁小蜂”驿站等实体阵地,让公共服务类专业网格员常态化入驻,形成“固定+流动”的便民服务网络。二是提供多元服务,通过开展集公益、便民、艺术、美食、阅读、手工等多元素为一体的“燕子集”系列活动,以党建引领、政企联动方式,将服务与文化送入社区网格,使之成为居民互动交流、参与治理的温馨平台。三是加强线上联动,建立“网格+公共服务”专项工作群,实现“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线上协同机制,社区网格员实时提报居民诉求,公共服务人员即时响应、限时办结,形成“诉求—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
今年以来,协调解决电力公司与辖区商业综合体电费拖欠问题,祥和雅苑社区电力增容占用居民资源的补偿问题,幕府山庄社区高压线影响施工问题等惠民利企事件十余起;开展公益便民和宣传活动30余场,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服务更有精度。
融入专业力量,建设矛盾化解的法治屏障
街道推动“三官一律”等政法专业力量常态化进网入格,明确职责定位,使其成为网格中“法治参谋”与“解纷先锋”,凝聚专业力量、提高治理效能。与区检察院共建的“解忧杂货铺”整合法律、心理、调解资源,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在社区网格内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点,由律师定点对接,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法律援助;建立“法润民生服务群”,政法网格员在线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宣传。今年以来,多方协同,累计化解矛盾纠纷868件。
赋能“智慧治理”,构建未诉先办的主动范式
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以“一网统管”为中枢,以智能设备为触角,构建起“智能感知、数据决策、精准响应”的智慧治理新范式,实现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的跨越。
一是在安全治理方面,于祥和雅苑小区部署的智能监控、AI梯控、烟感报警等设备,实现对电动车入梯、高空抛物等风险行为的自动预警,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本质提升。二是在为老服务方面,于吉祥庵社区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智慧健康守护仪,无感监测其生命体征与活动轨迹,形成“家庭—社区—网格”联动响应的闭环守护,实现从被动处置到主动发现的跨越,真正做到“未诉先办”。
下一步,燕子矶街道将继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坚持以系统思维,实现各类资源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协同,持续深化“网格+”服务内涵,拓展多元参与路径,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共同体、幸福示范点,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