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激荡活力,创新成就未来。连日来,栖霞区全体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本区实际特色,积极探索创新,持续激发区域发展动力与活力。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栖霞区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上来,严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以“实”字为基,创新探索、锐意进取,走出一条既契合时代特征,又体现地区特点、彰显城市特性的“栖霞路径”。
全区改革工作全面铺展,不仅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点上突破,更在纵深推进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仙林街道作为改革创新的典范,凭借其卓越的治理能力和显著的工作成效,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等21项国家级荣誉,这是栖霞区全面深化改革、勇于探索创新的生动写照。在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征程中,栖霞人以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勇气,书写着属于栖霞的辉煌篇章。
系统集成,让改革事半功倍
改革是一场破旧立新的征程,掌握其内在法则,便能收获事半功倍之效。系统集成作为改革的重要策略,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升效能,确保改革举措精准落地,推动区域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在栖霞区,系统集成的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里的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技术融合,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协同合作,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改革创新实践。它将行政管理、民生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紧密相连,构筑起一个协调统一、高效运转的有机整体,推动区域发展迈向新高度。
以尧化街道为例,从2012年起,该街道就承担了全域党建、老党员工作室、全科政务服务、全要素网格化管理、综合执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姚坊门公益时间邻里互助项目、垃圾分类、熟人社区、信息化管理等10余项国家和省、市、区级的改革试点工作,为集成改革工作积累经验。2018年6月,尧化街道被列为全区集成改革试点。围绕基层党建、政务服务、民生保障、生活服务、社会治理及信息保障六个方面开展体系建设,用高度集成性的改革推动基层善治。
尧新社区则更为典型。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家门口”便可得到满足。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去年7月,尧新社区入选全国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居民不仅能享受到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社区内还有完备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极大地提升了生活品质,让居民感受到了温暖和便捷。
今年,尧化街道又以“完整社区”试点为契机,以“小区精准治理”为题,聚焦不同小区的人员结构、服务诉求、治理难题,又特别制定了“一小区一方案”,进一步“把资源融入小区”“把治理精准到小区”,力求以小区的“完整”功能推动社区的“完整”建设。
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一直以来,栖霞区坚持系统集成理念,确保改革章法有度。在区域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中,栖霞区始终按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绘制蓝图、推动落实,充分凝聚改革共识和创新合力。全面强化统筹领导,持续健全区委深改委统筹抓总、区委改革办协调推进、专项小组牵头负责、各成员单位协同落实的“委—办—组”工作体系,一体化编制历年深改委工作要点和区领导联系重点改革任务清单,避免碎片化“单打独斗”。集成式推进改革实践,围绕一线面广量大、与群众关联最密切的基层治理工作,将十余项改革项目纳入“一份方案”进行系统集成和提档升级,编织出基层治理的完整框架,推动集成式改革成为全区共识,也正因此,该区的改革实践入选“中国样本-改革开放40周年经典案例”。
点上突破,改出质效双提升
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在栖霞区的改革画卷上,以问题为导向的“点上突破”策略犹如一笔笔精准的点睛之笔,为区域发展注入全新活力。这种突破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针对性的,是在深入分析区域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潜力基础上的精准施策,它推动着栖霞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栖霞区聚焦城市转型发展,针对曾经“工业重镇”带来的生态治理负担较重、城市管理相对滞后、产城融合程度较低等问题,运用改革思维力促转型,十余年系统治理、长抓修复,成功综合整治2000余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探索出一套传统化工集聚区生态转型的栖霞方案,并获评全省“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入选江苏省“最美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随着改革的深入,如今的幕燕滨江已转变为生态宜居之地。只见长江岸边绿树成荫,水清鱼跃,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成为栖霞绿色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而着眼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以改革突破发展瓶颈的“栖霞实践”还不止这一个案例。众所周知,栖霞区同时拥有行政区、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三大板块,那应该如何发挥自身区域优势,在“三区”融合发展上做好文章,把大学城创新圈、行政区孵化圈、经开区产业圈“三圈”协同的独特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的蓬勃胜势呢?
聚焦区域融合发展,栖霞持续推动行政区和经开区、大学城两个功能区体制机制融合,目前,已围绕厘清管理职责、强化资源统筹、聚力产业协同等7个方面出台实施细则,推动深度落地。今年6月,栖霞区委还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专门部署,进一步突出“三区”深度融合,完善“创新圈—孵化圈—产业圈”联动链条,着力厚植产业向新、换道领跑新优势。
通过实施三圈叠加战略,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科创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企业的创新动力,企业的创新需求又能够及时反馈给科研机构,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效率,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校企联手科技攻关、“三区”融合加速落地,是栖霞区的“独门秘诀”。
在点上突破的改革实践中,栖霞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始终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曾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的“院府合作”,让栖霞区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建设高质量教育发展共同体,使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栖霞数字警察“小安”显著赋能公安服务民生工作,获全国推广……在栖霞区,改革故事还在继续,这里的改革成果也将更加丰硕。
深耕细作,“盆景”绽放成风景
近日,仙林街道南邮广场120多家商铺“气改电”项目即将迎来收尾。由于这里不通燃气,商家基本都是使用煤气罐,消防安全隐患大、矛盾突出,长期是治理的“老大难”。历时两年多,街道组建专班,一家家说、一户户跑,如今大家基本已经换成电灶电锅,不仅节省成本,还更安全。
这一转变正是“仙林经验”的生动实践。在这块32.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12所高校、40个小区、2668个驻街单位以及28万常住人口——14年前,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社会矛盾众多,曾一度是仙林街道面对的治理困境。
改革必须敢于直面难题。仙林街道主动作为,将改革作为破解难题的唯一出路,通过网格化治理,将辖区划分为90个综合网格和195个专属网格,大到容纳万余人的高校和小区,小到个体经营夫妻店,都被纳入网格中。实现了“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难在网中解,情在网中结”。
实际上,仙林街道深耕细作的精神正是栖霞区改革发展大潮中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栖霞区始终坚持改革定力,着力打破“种盆景”思维,推动改革持续深化、扎实落地,确保改革可持续、见成效。例如“仙林经验”,正是坚持试点先行,围绕解决群众“有话和谁说,有事找谁办”问题,试点探索网格化治理,在探索实践中提炼出省级地方标准,并持续推进网格“十联”工作法、矛盾化解“四步法”、网格“同心圆”等各项机制创新,仙林街道工作经验更被誉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
除此之外,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栖霞区还坚持科技支撑,以信息化赋能网格化,依托微信平台推行“掌上云社区”,植入智能全科社工机器人“小栖”并不断迭代,推进智能社区治理8大应用场景建设,有效打造了“网格+网络”“智治+自治”的社区治理框架,由此,该区还入选了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获评全国数字政府建设优秀案例。
深耕细作的改革实践,使得栖霞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效的取得,离不开栖霞区改革者们的不懈努力和持续探索。大家以匠心精神对待每一项改革任务,以精准的措施确保改革的深入实施,以细致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回首来时路,砥砺再出发。“立足新的起点,栖霞将进一步集合‘三区’之力,义无反顾推进改革向‘深水区’迈进,努力让改革‘关键一招’成为发展竞速的‘制胜一招’,用实干实绩书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栖霞答卷’。”栖霞区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