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
栖霞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栖霞区人民政府 > 栖霞区统计局
索 引 号:    01311308X/2017-00153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组配分类:    统计信息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栖霞区统计局 生成日期:    2016-08-10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信息名称:    2016年前三季度栖霞区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文  号:     关 键 词:    2016年前三季度栖霞区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内容概览:    
在线链接地址:    
文件下载:  
2016年前三季度栖霞区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我区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来抓,加快城乡统筹步伐,积极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富民、惠民政策和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一、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258.5元,同比名义增长8.6%,高于全市0.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03.7元,同比名义增长8.5%,增幅排名在全市位列第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42.8元,同比名义增长9.0%,增幅排名在全市位列第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12,比上年同期缩小0.01。

  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看,四大收入均呈不同程度增长:

   

  

  前三季度栖霞区城乡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1、工资性收入增长8.1 %,增长相对平稳。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0780.7元,同比增长8.1%,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66.5%,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2.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4609.5元,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549.8元,增长8.7%。

  2、经营净收入增长9.7%,增长较为显著。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650元,同比增长9.7%,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8.5%,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为9.4%。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1851元,增长9.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4785元,增长9.7%。

  3、财产净收入增长8.9%,增长补充有力。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632.8元,同比增长8.9%,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2%,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487.2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022元,增长8.7%。

  4、转移净收入增长9.8%,增长强力托底。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7195元,同比增长9.8%,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23%,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5.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9556元,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886元,增长10.1%。

  二、城乡居民增收主要原因

  (一)居民就业有保障,工资性收入增长相对平稳

  1、不断扩大就业面,组织开展招聘活动。坚持“就业优先、注重实效”的原则,区人社局等部门和街道大力组织实施“三千三万、一街一品”战略,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活动,结合扶贫开发工作,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创业愿望的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区和街道就业、创业培训计划,精准定制购岗(荐岗)就业扶持方案。各街道、村的保洁、保安、保养、保绿等“四保”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劳力就业。据区人社局公布数据:前三季度全区实现新增就业人数13559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110人;全区举办现场招聘活动46次,进场企业达650家次,提供岗位1.8万个;积极鼓励创业,建成并启用区级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扶持自主创业1057人,创业带动就业5712人,扶持大学生创业296人。

  2、企事业单位奖金发放。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奖金津贴增幅达到9.7%,我区新能源企业及部分效益较好的单位发放了上半年绩效考核奖金,覆盖范围广泛,促进了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进一步提高。

  (二)经济持续向好,经营净收入增长较为显著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带来活力,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农村居民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增幅达到12.2%,推进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在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农民增收上,以八卦洲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龙潭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农民增收上,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规范发展,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发展品牌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在加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上,注重促进农业产业链条的前伸后延,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寻求新增长点,产生产业融合效益。重点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拓展“互联网+”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范围,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区扶持发展了“水一方”电商平台、南京东三乡合作联社、南京红杜鹃果蔬种植合作社、虹彩花卉、立乾花卉等等一批农业电子商务主体,支持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和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同时,打造一批有看点、有亮点、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目前,八卦洲街道荣获“中国最美村镇生态旅游奖”,西岗街道桦墅农家乐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八卦洲红杜鹃生态农业园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企业”。

  (三)财产净收入渠道多元化,增长补充有力

  1、随着栖霞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加上区内部分居民拆迁需要安置,所以对住房的需求居高不下,房租价格稳步增长,出租房屋收入增加,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城乡居民出租房屋财产性收入增幅分别达到8.0%和8.9%。

  2、随着土地确权的逐步推进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得到了制度保障,土地流转工作稳步推进,操作更加规范化,转包、转让、出租、股份合作、互换等多种形式的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增幅为8.3%,成为拉动农民财产净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

  (四)惠民政策保障,转移净收入增长强力托底

  1、政府着力改善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医疗、教育等得到进一步保障,低收入家庭受保障程度有所提高。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区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为10.2%,远高于其它四组的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低收入比也由去年同期的5.86倍下降至今年的5.76倍。三季度,栖霞区民政局为全区城市低保共发放5706人858.1万元,农村低保共发放2143人314.8万元,区困难生活补助共发放1634人次132.8万元。这些慰问走访更加深了对低保户生活状态的了解,使他们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党、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与关注。

  2、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增收。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是建立财政直接转移支付制度。按经济薄弱村面积、人口、收入等情况对经济薄弱村给予直接补贴,一定五年。由街道统筹使用市区财政补助资金,重点加强经济薄弱村能力建设,增强“造血”功能,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二是广泛开展联村挂钩活动。组织机关部门、平台园区、经济强村、驻区高校等与经济薄弱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并选派10名机关部门中青年科级干部到经济薄弱村任“第一书记”。通过联村挂钩,在帮助引进项目、资金、智力、技术等多方面为经济薄弱村发展提供支持。同时,组织区街道机关部门党员干部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通过处级干部1人帮1户,处级以下干部2-3人帮1户的形式,做到低收入农户都有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确保“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并根据落实的帮扶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具体帮扶增收措施方案,确保精准施策。

  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据前三季度省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显示,我区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GDP)增幅为9.1%,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低于GDP增幅,为8.6%。为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优化收入结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稳定就业促增收。一是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居民综合素质,从自身出发拓宽就业渠道。二是要转变居民就业观念,降低社会失业水平。引导下岗失业人员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三是健全城乡统一、服务优良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确保对就业市场的掌握和了解。

  2、增加农村公共投入。通过新农村建设,增加对农村地区公共物品投入力度,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加大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面貌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增加财产性收入,扩大收入来源。一方面,通过提高资本市场开放度、引导农民合理组合利用资产,保障农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动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另一方面,继续提升民生政策含金量,发挥其对增收的“四两拨千斤”带动和示范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上调农村养老金标准。二是要继续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通过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提高低保补助标准,扩大享受低保补助的范围,落实残疾人补贴、物价补贴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贫困群体的直接救济与援助力度,努力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

  (拟稿人:陈仙)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