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滨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在江苏盐城举行。论坛表彰了“世界遗产名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条子泥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9个第二届江苏省“最美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致力于塑造社会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推动生态保护的氛围。
9个案例中南京有2个入选,“南京滨江明珠——幕燕滨江生态修复”名列其中。
自古以来,幕燕滨江风貌区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清初定名的“金陵四十八景”中有燕矶夕照、永济江流、嘉善闻经、达摩古洞、化龙丽地、幕府登高六景位居于此。1950年之后,以南京白云石矿为代表的众多采石场在此集中建设。半个世纪以来,开采了10多亿吨矿石,幕府山主峰从205米下降到186米,形成了相当于30个足球场面积的采石宕口。
为保护幕府山脉,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南京市委、市政府和栖霞、鼓楼两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幕府山保护和沿江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世纪90年代末叫停开山采石行为,此举比2001年省人大《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提前了四年。
2006年,市、区两级规划资源部门依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南京市幕燕滨江风貌区总体规划》,面积约708.4万平方米。2007年4月,市政府成立市级平台——南京幕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拉开了幕燕滨江风貌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序幕。
多年来,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以规划为引领、以矿地融合为抓手,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市城建资金补贴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扎实推进风貌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滨江风光带全线关停征迁。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该项目通过设计实施全新的填土覆绿法、凿石挖槽法、轮胎织网法、景观再造法等多种复绿方法,共修复面积近30万平方米,消除近4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种植各类乔木灌木约283万株;新建绿道和慢行系统约20千米,修护约5千米长江生态护岸,保护长江燕子矶段四个水厂饮用水源地水质,增加恢复湿地水系约13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约80万平方米。
在做好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同时,南京还充分挖掘幕燕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自然资源,建成五马渡广场、长江观音景区、达摩古洞、燕子矶景区等一批文化旅游类配套服务项目,精心修缮和保护了观音阁、乾隆御碑、达摩古洞、渡狮石、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等10余个历史文化景点,并开辟了长江旅游观光新航线,打造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幕燕国际登高节和国内唯一的江景樱花观赏区,全力推进幕燕旅游景区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