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一键响应智能化。链接市数据局、区数治中心资源打造“一网统管”平台,通过北斗地图、智能社区六大功能模块,空间化人口、房屋等城市数据1.5万条,让城市部件成为智慧管理“零件”可感可及。在祥和雅苑社区改造核酸小屋为全区首个24小时智能驿站,配备AED急救设备、温湿度报警器等,实时推送极端天气预警、用工招聘等信息,日均服务新就业群体、户外劳动者近30人次。
二是多元共治协同化。依托“一圈一带”联建组团,推动“幕燕行知教育路线”从学习路线向实践路线迭代升级。集中高校、平台、企业等7家单位启动首批“共享课堂”,“理论+实践”双课堂提供“共享课包”21类,累计服务居民600余人次。在吉祥庵、燕子矶社区试点“尊老金一张表”,实现政法、公安、民政、卫健等部门数据共享,累计为56名老人避免“多跑腿”,减轻“投入消耗”负担。
三是建章立制常态化。坚持各类资源下沉至为民一线,15个社区党组织积极对接区检察院等8个区级部门,“一社一策”解民忧。联动区检察院、司法局,搭建南化新村“解忧杂货铺”,通过“居民点单—专家坐诊—跟踪回访”机制,开展法治宣传活动35场,调处矛盾纠纷58起,解决就业等各类问题92个。针对厂居社区老龄化问题,吉祥庵“红色小屋”组织结对帮扶独居老人,提供送餐购药、家电维修等服务约200人次,惠及居民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