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
栖霞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栖霞资讯 > 专题专栏 > 营商环境 > 工作动态
更强能级、更大效应!省发改委重点调研栖霞这个产业
发布时间:2021-04-25 16:40 浏览次数: 加载中...... 字体大小: 视力保护色:

3月3日,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陆建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雁宁率队,专题调研栖霞区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平台载体建设情况,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宗宁虎陪同调研。调研组参观考察了南京盛航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建筑质检中心国家实验室、南京恒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栖霞高新园区展厅,并召开专题座谈会进行深入交流。

盛航海运是江苏省重点物流企业、安全诚信AAA级航运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起顺应船舶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不断探索“互联网+船舶管理”平台建设,加快与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进行产学研合作,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成立“jitri-盛航海运联合创新中心”,开发建设盛航船舶安全综合管理信息化(S00S)系统。

调研组听取了“jitri-盛航海运联合创新中心”及盛航船舶安全综合管理信息化(S00S)系统建设情况,鼓励企业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内部管理的同时,依托联合创新中心,加快打造推广危险品船舶+北斗+5G+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方面结合科技信息化带动行业更安全、更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从大数据层面辅助交通、海事、安全等部门的政策引导制定,为区域管理做出一定贡献。

调研组走进依托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领域的综合技术优势,于2016年10月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授权的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江苏建筑质检中心国家实验室,以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为技术依托,拥有国内领先的科研、检测基地,检测用房总面积超3万平米,拥有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绿色建筑与结构安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已经成为省内检测项目最全的检测机构。

调研组听取了中心实验室在科研创新、标准研制、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要求中心实验室以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积极推进质量检验和标准体系建设,形成集检验、学术、科研、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知名品牌,为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南京恒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以新药研发、注册报批、一致性评价以及MAH转化等为主营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江苏省首家MAH持有人转化共享平台企业。率先获得江苏省研发型公司药品生产许可证,范围涵盖多剂型。目前拥有成功上市并进入销售的MAH产品2个,储备药品类MAH项目约20项,即将获批5项,器械类在研项目多项。

调研组听取了恒道医药在“MAH平台+项目+技术创新和转让+技术服务+药品检测”方面的落地应用,鼓励企业以丰富的研发经验、MAH体系运行和产品管理经验为基础,联合多家GMP体系良好的药品生产企业,加快打造江苏省首家多元化制剂MAH共享平台(CRO&CDMO),推进从产品立项到市场销售的药品全生命周期专业管理。

在栖霞高新区,调研组重点了解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2家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发展情况,听取了高新区展厅关于企业服务中心和区大数据平台的介绍。

高新园线上线下企业服务双平台(企业服务大数据平台和企业服务中心),汇聚了各类公共服务及市场服务资源,通过资质审核、分类评价,已遴选出专业服务机构42家入驻,为园区企业提供包括财税、法务、人力资源等12种服务类别。截至2020年12月,线上企业活跃用户203家,企业服务中心参观接待368人次,业务办理32项,已举办会议1场、活动5场、调研接待6场,走访企业101家次,解决企业诉求25条,企业回访满意度100%。

2020年,栖霞区紧扣南京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各项任务,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聚焦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强化科技创新和招商引智,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9.9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7.95%,较2015年提升10个百分点;全区建成产业载体面积500多万平方米,其中,2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集聚企业700余家,实现营业收入近130亿元;全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7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6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增速达15.8%;新增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17家,位居全市前列;全区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7家,孵化企业620家,产值超10亿元,绩效评估一等奖数量位列全市第一。

围绕本次座谈会上的相关要求,栖霞区将结合国家、省、市服务业发展战略,重点围绕科技信息、现代物流、生命健康和人工智能应用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好产业创新、载体建设、企业培育等方面的工作,着力在重大项目推进和集聚区建设等方面促发展,着力在企业转型升级和促进两业融合等领域求突破,全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