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克服疫情影响同比增长9.7%,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外贸进出口总值逆势增长千亿元,同比增幅达19.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1%,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强化制度创新,形成3项国家级试点获得推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
拼干劲、抢进度、抓落实。2021年,全市商务系统认真贯彻省市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坚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在落实扩大内需、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国家战略上攻坚突破,有效应对严峻复杂宏观形势和禄口机场疫情冲击影响,“两稳一促”等商务主要指标量质齐升,商务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进出口总值年增千亿
外贸新业态构筑竞争新优势
破零首单,“驶”出国门!
2021年8月7日,我市首批20辆二手新能源电动车顺利出关,登船发往中东。这批二手车总价值超过15万美元,实现了江苏省二手车出口“零”的突破。
二手车出口业务是国家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促进国内汽车消费升级的重要途径。作为全省唯一获批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的城市,我市2021年共出口20批次、190辆二手车,出口创汇超320万美元。
过去一年,世界经济脆弱复苏,外需增长乏力。面对困难挑战,市商务局严格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部署,聚焦主体服务、政策支持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6366.8亿元,同比增长19.2%,高于全省进出口增速2.1个百分点。近三年,我市进出口年均增速13.8%,累计对全省进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4.6%,位居全省第一。
化妆品、网红零食、日用洗护……在八卦洲跨境电商产业园,一排排长长的货架上,各类国际优质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众多市民前来选购。
今年1月18日,南京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暨八卦洲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式开仓,以“前店后仓”的陈列,实现“零售+批发+仓储”多功能运营模式。产业园总经理陆燕青介绍,开仓首日便创下30多万元的销售额,不到一个月时间,销售额已超过450万元。
八卦洲跨境电商产业园于去年5月正式运营,现已签约成为资生堂、雪花秀等10个国际知名品牌的总代理,向全国销售发货品牌54个,与天猫国际、唯品会、京东、盒马鲜生、华润苏果等线上线下平台实现合作采购。目前,产业园已落户企业60家,实现年交易额1.1亿元。
面对外需增长乏力的困难挑战,我市充分发挥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优势,加快外贸转型发展,开创“跨境电商+产业带”新模式,构筑外贸竞争新优势。
截至目前,我市共培育省市跨境电商产业园5个,省市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20个,市跨境电商创业创新孵化基地19个,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企业超千家,2021年新认定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公共海外仓数量居全省首位。根据商务监测数据,我市跨境电商全年累计进出口313.76亿元,同比增长52.58%,外贸新业态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针对企业面临的一系列贸易难题,商务部门聚焦主体服务纾困解难,全力以赴稳外贸,帮助企业“乘风破浪”,开拓国际市场。
去年初,我市出台《推进2021年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2021年度外贸企业名录及联系服务小组。市商务局依托南京市进出口商会举办“货运物流爆舱应对交流沙龙”,帮助企业协调物流信息不对称及大批量集中出货订舱难等问题。先后组织实施18场线上对接会,累计邀请采购商及参与对接的南京企业均超过800家次,一对一匹配对接超过3500场,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双向开放创新聚能
加快构筑“双循环”链接枢纽
“以前找银行贷款,要拿厂房、设备抵押,现在只要一张技术专利证书,就能拿到贷款资金,还有专业人士给意见,既方便又省心。”说起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融资服务领域的创新举措,南京片区的一家高科技企业负责人赞不绝口。
一张专利证书,“知产”秒变“资产”。去年4月,以在线交易为主,公证、维权、服务、融资为辅的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成功入选国务院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截至去年12月,平台已拥有在售专利近3万件,签约7000余家合作单位,完成专利、版权等交易2.5万笔,累计交易金额超过7亿元,超过30万件专利在平台转化为数字资产。
“‘生态眼’助力长江大保护”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成为江苏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唯一入选案例;
“多组学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十大制度创新案例;
全国首创跨境电商“海外仓离境融”制度创新案例,破解海外仓退税融资周期长难题,入选2021年南京市营商环境创新优秀案例;
今年1月1日,RCEP自贸协定生效,市商务局(市自贸办)在全国首发单一城市与RCEP成员国贸易的关税查询“一键通”。全市外经贸企业可在手机上一键查询各类商品降税信息,极大便利企业惠享RCEP降税红利。
全国首推出口纺织品碳中和标识解决方案,在对接国际贸易低碳规则上先行示范,为突破国际碳关税绿色贸易壁垒积累经验……
作为我市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改革创新的“策源地”,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肩负着为国家推进高水平开放探路的重大使命。去年以来,市商务局(市自贸办)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支持南京片区重点领域制度创新的工作清单,瞄准高标准,深耕“试验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复制推广改革试点成果,支持全市各板块开展“一区一件事”自贸联动项目合作,推动各板块33项制度创新成果“反哺”南京片区,基本形成“自贸片区+省市联动发展区+引领辐射区”的“全域自贸”格局,带动区域活力加快释放。
聚创新之能,乘开放之势。
2021年,全市商务系统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引领,全面提升开放通道、平台能级和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建设双向开放新高地,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枢纽。
量质并举,促进利用外资提质增效——
全年实际使用外资50.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总量再创历史新高;推动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发展,新增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4家;一批符合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外资项目高技术制造业实现资本金到账合计超7亿美元,为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筑牢“压舱石”。
抢抓机遇,对外经济合作稳健发展——
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9.1亿美元,占全省比重12.5%;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4.1亿美元,总量保持全省第一;我市企业去年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14个,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4.2亿元。
优化流程,口岸服务效能持续提升——
国家营商环境评价,南京跨境贸易指标获评“标杆”;推进创新监管,进出口环节涉及38种海关监管证件全部实现联网核查;中欧班列新开南京—蒂尔堡线路,全年开行235列,同比增长34.3%。
创新发展,经开区实现争先进位——
2021年,江宁经开区、南京经开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核评价中分列第6、第11位;浦口经开区在全省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列省级经开区第一;南京经开区获评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南京综保区成为省内首家无感通关、自助验核监管新模式同步实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社零总额全国第八
焕新商业图景激发消费新动能
社零总额,全国第八!人均消费,排名第一!
去年以来,我市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引领,着力创新消费场景、打造消费品牌、提升消费品质,以火热的消费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99.41亿元,位居全国第八,同比增长9.7%,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网络零售快速增长,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982.69亿元,占商品零售额比重22.4%,同比增长25.0%。
三季消费节,端上贯穿全年的消费盛宴。
作为我市重点打造的标志性品牌消费促进活动,2021南京国际消费节持续举办春、秋、冬三季活动,汇集“政府+平台+商家”三方资源,通过450余场主题活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消费热潮,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市商务局围绕家电、汽车、餐饮、综合商场、连锁超市、宾馆酒店、品牌首店、夜间经济等8个领域组织“销售竞赛季”,参赛企业实现销售额407.92亿元,带动全市线上销售额实现3407.3亿元。
充满惊喜的冬奥“盲盒”、新颖有趣的打卡集星、遍布全城的时尚运动场景……南京国际消费节(冬季)举办的“宁好冬奥”系列活动,将冰雪元素、时尚运动与城市文化、商业场景完美结合,并邀请奥运冠军张常宁、残奥会冠军胡丹丹等担任“时尚运动体验官”,掀起逐梦冬奥、燃情冰雪、潮玩运动的全城热潮。室内滑冰、室内滑雪、马术、轮滑、攀岩等各类时尚运动场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大商圈,擦亮“全球时尚运动消费中心”的城市新名片。
作为周边区域唯一的特大城市,加上交通便捷、商业发达,南京吸纳了大量来自都市圈城市的消费需求,成为我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助力。
去年中秋、国庆假期,我市分三轮发放5000万元消费券,不仅引爆了本地市民的消费热情,也吸引大批都市圈城市市民热情参与。目前,我市消费市场已辐射南京都市圈3500万人,每年接待游客近1.5亿人次。据统计,新街口商圈年销售额有四成左右,来自南京都市圈城市市民的消费贡献。
城市商圈,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载体。2021年,我市着力推进消费载体建设,全年新增万象汇、龙湖河西天街、金茂览秀城、建邺吾悦广场等新消费载体21家,不断满足市民基本消费、品质消费、特色消费需求。
作为城市核心商圈,2021年,新街口商圈的主要购物中心不断焕新消费场景,打造升级版“中华第一商圈”,引领示范效应进一步凸显。德基广场、中央商场新街口店、金鹰新街口店、南京新百中心店共实现销售额约371亿元,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4家年销售额超40亿元百货购物中心的城市商圈。其中,德基广场销售额超过210亿元,首次迈进“200亿俱乐部”。
作为拉动消费的新动能,2021年,我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各领域引进品牌首店175家,同比增长70%以上。除了大疆哈苏、BOBBI BROWN两家全球旗舰店,还有14家全国首店、70家区域首店,高层级首店占比过半。法拉利、L'Artisan、京东七鲜等一批知名品牌首进南京,高品质首店带来的“圈粉引流”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南京商业吸引力和辐射力。
聚焦百姓所需所盼
便民生活圈绘出幸福“同心圆”
“过去是脏乱差的棚户区,现在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社区邻里中心,各种便民服务齐全,大家的生活品质提高了不少。”谈到家门口的变化,家住扇骨里小区的钱女士感慨颇多。
一楼是社区服务大厅、便民服务点和社区商业,设有创客空间和“必火小舞台”;二楼有阅读空间、舞蹈室、书画室、防空防灾VR微体验馆等多个功能区;三楼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智慧养老服务……
扇骨里社区打造的3000平方米的社区邻里生活中心,涵盖菜果生鲜、便利购物、社区厨房、社区政务、社区警务、社区康养等数十种刚需消费业态和便民服务项目。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共享空间的灵活搭配,这个“家门口的生活圈”功能齐备,为居民生活增添了诸多便利,也满足了人们文化休闲、养老服务等多元化生活需求。
出门步行一刻钟可达,生活需求一站式搞定——去年10月,南京入选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我市商务系统将便民生活圈建设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聚焦群众所思所需所盼,着力推动便民生活圈标准化、便利化、品质化和智慧化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便民生活圈,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民生。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一圈一策”的工作思路,我市便民生活圈建设紧密结合社区特点和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健全配套设施、完善社区服务、提升服务品质,去年共完成10个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今年底将建成2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发展社区品牌连锁店1000个。
“1小时+6小时”应急响应机制“有求必应”,及时保障封控区居民生活所需;生活物资保障指挥平台智能调度,线上线下“一屏保供”……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商务系统日夜奋战,有力保障了关乎城市千家万户的“民生补给线”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既让老百姓手中的“菜篮子”拎得安稳、放心,也为全市上下同心战“疫”提供了坚实保障。
面对突发疫情,市商务局第一时间成立生活物资保障指挥部,在众彩、江宁前置仓等关键点位设立前沿指挥专班,开展7×24小时值班值守,整合全市保供企业资源,确保“超市不空架,应急可调度”。同时开展机制化运作,创新“1小时+6小时”应急响应保供机制,建立市相关部门、市区商务部门、企业主体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健全“市、区、街道”三级保供网络,有效保障了全市生活物资供应。
2021年7月31日,仅用3天时间紧急开发的市商务局生活物资保障信息化指挥平台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线上线下“一屏保供、统一调度”,及时精准掌握全市83家“1小时应急响应”门店、96个应急供应网点和104家线上线下生活必需品重点保供企业运行情况,推动市、区保供指挥体系一体化运作、智能指挥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