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栖霞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2034家,高新技术企业915家,上市挂牌企业(含新三板)31家。区内19家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型企业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37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三年呈两位数增长,并入选“科创江苏”试点区(县)。因孵化器运行成效显著,栖霞区还获得江苏省督查激励表彰……
今年,随着南京市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栖霞区提出: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加快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栖霞新实践,打造最强增长极,为南京市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栖霞力量。
引力 打好创新服务“组合拳”
5月15日,有“宁”才更好——科技人才创新论坛暨南京国际人才供需对接活动在栖霞区举行。现场,“栖霞高新区留学人员之家”正式揭牌,将继续为海归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与支持,依托紫东国际人才街区搭建海外人才发展精准化对接服务平台,“一揽子”解决人才落地发展、落户生活等各方面问题,助力海外人才到栖霞创新创业。
当前,南京正加快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栖霞区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拼搏、破浪前行,全力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极”。作为科技人才福地、创新孵化宝地、高新产业要地,当天的论坛活动,既是向科技人才抛出橄榄枝,也是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平台支撑。栖霞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与优秀的国际人才、优质的科创企业、创新机构搭建起交流合作的桥梁,汇聚多方资源要素,助力企业引才留才。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当天,栖霞区科技局还在现场发布了“栖智宝”交互平台。该平台可供全区创新主体发布、查询、共享科研成果、技术需求及政策资讯,进一步释放驻区高校集聚优势、孵化载体成熟优势与现代产业基础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一直以来,栖霞区给予了非常贴心的科技企业发展服务包,区域内政策供给高效,落地兑现快捷。”不少企业家表示,“栖智宝”科技服务小程序,将科技政策资讯、成果对接信息送达指尖,进一步拉近了服务距离。除此之外,栖霞还精心服务创新主体攀高成长链,让企业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介绍,今年,栖霞区高企培育工作已全面启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批高企申报预评审会,累计87家企业参与,推荐申报2023年度江苏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截至目前,2023年度栖霞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1282家,同比增幅25%。
“今年,我们将以持续优秀、高质的服务,吸引企业和人才留在栖霞,从而加快区域内创新资源融合发展。”栖霞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将充分发挥驻区高校集聚优势、孵化载体成熟优势、现代产业基础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依托高校双创基地、大学科技园等各类载体,鼓励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实验室,开展“卡脖子”领域技术攻关,形成大学城活跃创新带。同时,积极主动开展服务,精准定位创新主体面临的痛点难点,以“宁企通”“政策通”等惠企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推进科技政策事项标准化,助力各项惠企政策“应上尽上”“集成直达”“即申即办”“免申即享”。
推力 培育创新发展“强引擎”
4月18日,伴随着一记记响锣,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该公司的上市,标志着栖霞区第20家企业成功进入资本市场。
近年来,栖霞区充分发挥“位于南京城东、宁镇扬核心区域”的区位优势,“栖霞行政区、国家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林大学城”三大板块的产业和创新优势,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增强资本市场活力,坚定不移支持企业做优做强、自立自强。据介绍,截至目前,栖霞区已培育了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集聚了高新技术企业915家,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地区生产总值175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超3700亿元。
栖霞高新区作为区域内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突破、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主战场,也充分发挥协调联动作用,汇聚众多优质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服务资源,开展各类科技创新项目推荐活动,加速构建园银企三方有效对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激发区内企业创新活力,推进人才、技术、经济、大数据、资本等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培育更多创新发展“强引擎”。
“今年,为了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们支持科技企业‘小升高’‘高升规’,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瞪羚企业,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000家。同时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研发、转化、孵化一批主导产业创新成果,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科研平台15个,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3万件。引导金融资本精准扶持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形成良性循环,力争再培育3家上市企业。”栖霞区相关负责人说。
动力 造就科技人才“新高地”
“各双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下午好,本周四下午,我们将举办‘双碳科创汇·校企对接活动’,欢迎扫码参加。”“上午好,本周三下午2点半在栖霞街道十月公社科技创业园举办‘栖智荟·霞科行’科技项目提质争优专题培训会,欢迎感兴趣的参加。”……自今年1月栖霞区双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以来,区内新兴领域创新主题技术交流频繁,有效促进了企业、高等院校、服务机构在战略层面的有机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及示范应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为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融入产业链,造就科技人才“新高地”,栖霞区充分运用“霞科行”区级技术转移市场近千平方米的交互空间窗口资源,零距离为驻区企业提供更为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并持续更新“霞科行”四库数据,形成模板化、科学化,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资料库,累计建立收集“科技成果信息库”18551项、“企业技术需求库”768个、“高校院所专家库”1558名、“校企科研平台库”274个。
同时,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科技工作队伍为主力军,建强成果转化对接队伍,共计服务对接企业140余家,其中重点沟通走访企业16家,线上线下解决企业技术合同、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等问题100余次。联系联盟高校,获取最新科技成果17项。组织举办栖霞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联盟生物医药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专题培训会、“栖智荟·霞科行”科技成果转化风险防范专题沙龙等活动4场,累计新增产学研合作协议55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7.4亿元。
“今年,我们将聚焦主导产业需求,坚持‘高精尖缺’导向,统筹实施各级各类人才计划,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00名。”栖霞区相关负责人补充说,下一步,栖霞还将深化“科创江苏”试点区建设,打造有温度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健全引才用才激励机制,为人才企业成长、人才生活安居提供全程服务,吸引更多人才项目,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科技人才高地,让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近悦远来,带动更多创新成果走向产业化道路,不断提升地区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自主可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