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区企业科研平台再添“新军”。
以服务为法宝,平台基数年年递增
为及时跟踪企业研发新动态,栖霞区以常态化开展科技企业“三三〇”调研为契机,以“提前谋划、有效推进、提档升级”为梯度,组织专家团队每年两次深入企业“问诊把脉”。
近年来,全区新建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市级人才定制实验室5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2022年,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29家,立项数量居全市第三,创历史新高。
以评价为激励,平台质效节节攀高
联合省市科技部门,每年对特定领域的省级以上企业科研平台开展绩效评估,全面深入了解科研平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对评估优秀的省级平台予以资金奖励,鼓励企业持续对平台迭代升级。
自2021年以来,国能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两年绩效评估优秀,获奖励资金140万元。华威医药、凯米膜等2家企业承担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评估优秀,获奖励资金共计140万元。金晓电子、康尼机电、安百拓3家企业承担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年度绩效评估为优秀等次,预计将获奖励资金210万元。
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轨道交通自动门产品根据2022年科研平台统计年报显示,66家省级以上企业科研平台研发投入5.52亿元,固定研发人员1300人,获专利授权294项,承担省级、国家级项目10个,获政府补助经费近6000万元,实现营收631亿元,成为引领全区企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以合作为桥梁,平台产出累累硕果
企业科研平台集成了企业现阶段尖端研发设备与人才储备资源,是企业自主创新标志物以及成果转化中间体,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无缝衔接就地产业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推动力。
近年来全区企业立项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项,累计获得省级资金补助0.91亿元,校企获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78项,省科学技术奖70项。
南京乐透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郭子建院士团队共建的院士工作站获得省级院士工作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立项资金100万元,“基于先进生物无机材料的污水生化处理微系统”(BARMS)项目获得科技部举办的首届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
《中国社会保障》杂志2023第7期刊登栖霞区全民参保精准扩面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人社局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经办能力建设为支撑,以强化数据应用为突破口,着力推动精准扩面行动,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数据交互多方聚力做实扩面底数
“江苏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为人社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栖霞区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钱琍介绍 :“自省平台上线以来,栖霞区人社局通过整合内部数据资产、强化对外信息共享,不断打破数据、信息、服务不对称壁垒,推动城乡居民困难人员、中断续保人员、企业参保、工伤保险参保 4 项扩面行动走深走实,兜牢民生底线。”
城乡居民困难人员是全民参保路上不能落下的群体。为此,栖霞区人社局建立与残联、民政、工会等部门的数据库定期比对机制,发挥“掌上云社区”人口信息采集面广、更新速度快的平台优势,最大范围内搜索定位低保、重残、特困供养等 9 类重点人员。“2022 年通过数据找人,结合社区网格员上门、发送提示短信等方式,全年保障困难人员3096 人,实现困难群众参保率 100%。”栖霞区社保中心主任李庆凤介绍。
中断续保人员也是扩面行动监测的重点。在栖霞区社保中心征缴科后台,工作人员通过导入退役军人事务局服役信息、法院判刑信息、民政殡葬信息、教育学籍信息等数据,与任务下解名单多维比对,进一步提纯应保未保人员信息,便于街道社区更好开展扩面工作。同时,栖霞区马群街道百水芊城社区的网格员段圆圆,逐户采集人员从业、收入、参保意愿等信息,核实剔除人户分离、空挂户、信息错误等无效数据,边采集、边核实、边宣传、边扩面。段圆圆说 :“对有参保意愿但能力暂时不足的,我们按要求落实一人一档,通过定期回访、数据监测实现动态管理,引导有条件的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22年,全区共有 5205 名中断缴费人员实现续保。
针对企业扩面提质行动,李庆凤介绍 :“通过对接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获取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开办开户、税务征缴等信息,结合江苏省人社平台数据,我们建立了辖区重点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定期数据比对,形成未办理社保开户、已纳税未参保、报税人数与参保人数不符等问题企业清单,栖霞区社保中心及时将清单与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对接,重点摸排正常纳税但未办理参保缴费的疑似派遣企业和多人多次投诉举报少缴、拒缴企业。2022 年,共督促 32 家企业为 120 余名职工依法办理社保费补缴。
而 2022年开展的工伤保险参保专项行动,有效保障了全区 3.7 万名农民工参保权益。栖霞区人社局协调住建、水务、交通等部门调取全域 164 个在建项目工地的实名制登记数据,对存在未及时办理人员参保登记的在建项目,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确保在建项目工地人员“先参保、后进场”严格落实到位。栖霞区丁家庄妇幼保健院建筑项目的劳资专员杨先生特别有感触 :“工地难免有赶工期的时候,有时候工人着急上岗就没有录入系统。好在社保中心的同志及时上门讲了很多警示案例,给我们算了一笔明白账,侥幸心理千万不能有。”
强化数据分析靶向施策激活参保潜力
今年以来,栖霞区人社局锚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重点扩面群体,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实现人群精准画像,用心用情做好扩面宣传。
“我们区有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18 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约占全省总数的 8%,拥有优质的人才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好、挖掘好大学毕业生的人才优势和参保潜力,从找到人到扩到人,从扩得进到留得住,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钱琍说。
在高校毕业生扩面行动中,栖霞区人社局依托仙林大学城管委会,积极对接大学城内 18 所高校,摸清辖区当期毕业生总数 ;动态比对就业管理中心就业登记、人才中心存档信息、第三方招聘平台劳动合同签订数据,及时掌握毕业生群体就业意愿、人员去向等信息,为扩面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把握毕业季、求职季关键节点,将社保扩面嵌入就业创业、人事人才等多个业务场景,争取更多毕业生实现“就”在栖霞、保障无忧。
针对个体工商户规模小、人手少、参保意识不足等问题,栖霞区人社局选取商户集成度高、活性强的迈皋桥街道作为试点,开展个体工商户群体扩面工作。栖霞区人社局发动区、街道、社区三级力量送政策上门,为商户提供一站式经办服务 ;配套提供线上服务暖心大礼包,包含个体商户线上服务群、社保管家企业微信号、辖区咨询热线等信息,在线提供多对一业务指导、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定期问题复诊等服务。雅墨森汽车用品经营部张女士就是被精准推送服务的受益者 :“我们是夫妻店,平时跑业务也忙,来不及考虑社保的问题。这次政府把政策直接送上门,1 天不到就帮我办好了社保,有问题还可以直接在群里问,真是很方便。”
“我在‘宁小蜂’驿站休息的时候,正好赶上了社保局在讲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知道了外地人也能在南京参加养老保险。我按照他们的指引,在手机上就办理了参保手续。”外卖小哥周先生对便捷的参保流程感到很满意。为破解新业态行业“找人”难题,栖霞区人社局与交通运输、外卖配送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获取新业态经济在全域的市场规模、站点地图、人员配置等信息,科学分析测算从业人员所在区域、年龄和行业分布情况,分类绘制人员网点分布图。同时,以“宁小蜂”驿站、街道货车司机党群服务站为宣传驻点,结合人员网点分布图设流动讲台,通过上门送政策、送服务,讲直白话、算明白账,扩大政策宣讲影响力,引导从业人员主动参保缴费。
推进数据协同匠心服务书写人社华章
今年,栖霞区人社局创建“人社匠心”服务品牌,加快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社保服务更便捷、更舒心,推动实现“要我参保”到“我要参保”的转变。
为优化经办业务流程,栖霞区社保部门加强与税务、政务服务中心、市场监管、医保、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业务联动,将跨部门关联事项打包成“一件事”,推动实现企业开户注销、参保缴费、社保医保、军人退役等 9 个事项“一件事一次办”。
“我们还实现了不见面随时办。”李庆凤介绍,栖霞区通过将社保业务搭载上线“江苏智慧人社”“我的南京”“栖霞区不见面审批”等政务平台,全方位构建网端、掌端、自助服务终端相结合的“互联网 + 社保经办”格局。聚焦企业和群众关切的高频事项,梳理社保网办服务清单,分类制发操作指南,常态化宣传引导社保业务网上办、掌上办。“‘数据网上跑、业务手中办’,为企业、群众带来‘24 小时不打烊’的智慧人社新体验。目前,全区参(停)保高频事项网办率达 93.88%,更多企业和群众选择了不见面办事,既方便了群众,也便于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提升服务。”李庆凤说。
“我们不会操作手机,以前办社保要跑到街道去。现在有了‘社区速递专员’,只要把材料给他,他就能代我们办完社保业务。”在景和园社区速递专员徐亮的帮助下,张阿姨足不出户就办完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业务。栖霞区人社局持续推动服务下沉和事项跨层级联办,打造“区级经办 +9 个街道服务站+126 个社区联络点”服务矩阵,力争打通人社服务“最后一米”。钱琍表示:“我们还在加快建设‘四个门口’系列人社服务站,在社区建设‘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在高校开设‘校门口’的毕业第一站、在产业园区建设‘厂门口’的企业服务站、在楼宇商圈建设‘店门口’的人社服务站,把人社服务嵌入企业、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场景,让人社服务处处可见。”
另外,栖霞区还积极开展人社服务“好差评”行动,引导群众办件后按键评价,评价结果实时上传,结合 12345、12333、来信来访、微信公众号等反馈渠道,建立线上线下意见反馈体系,定期跟踪回访,做到件件有评价、事事有回应。“我们就是要做到‘一个键’构筑社保同心圆。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推进全民参保巩固提升行动,继续坚持数据赋能精准扩面,进一步加强引导、优化服务,增强全民主动参保意识,努力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钱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