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
栖霞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栖霞资讯 > 专题专栏 > 营商环境 > 工作动态
筑牢“底座”,勇做数字基建“追光者”
发布时间:2023-10-24 16:30 浏览次数: 加载中...... 字体大小: 视力保护色:

100多公斤重、近2米高的光棒头,经过2000℃高温加热软化,再经抽丝机以每分钟3公里的速度抽取拉伸,透明的玻璃瞬间变成头发丝细的光纤……

在南京经开区南京华信藤仓光通信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车间,记者刚刚经历了一场关于光纤通信的科普之旅。眼前这根小小的玻璃丝,史无前例地拉近了世界各地的时空距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而参与这一进程的华信藤仓,便是勇敢的“追光者”。

华信藤仓1995年成立,是较早落户园区的老牌企业之一,专注于光纤、光缆和光纤到户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作为省重点产业链骨干企业,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电信、电力、光电、高速公路和政府等系统干线、城域网和接入网,为光通信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了“南京力量”。

在新基建中,光纤光缆是不可或缺的底层基础设施。国内通信用光缆常用最大芯数为432芯。随着数字经济的拉动、远程算力在全球数据中心的实践落地,高带宽、低时延的光缆正逐渐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在可预见的未来,光缆中光纤芯数将达到1000芯以上甚至更高。

“如果把光缆比作马路,光纤就是马路上的车道,信息数据就是车道上的车。”华信藤仓总经理李威介绍,当“车流量”越来越大,如何在不额外拓宽“马路”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增加“车道”,以保证车流都可以快速通行?解决方案就是,用现有小直径管道,装下更大芯数的光纤,这也是公司目前的主要研发方向。

经过研发团队努力,华信藤仓开发的“紧凑型低线径高密度光缆”项目成功获得突破。“我们致力于新型材料、新工艺开发,率先设计一种微型结构光纤带,光纤带收放自如、能‘曲’能伸,空间占比高;光缆内束管子单元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盘绕,应用便捷。”李威说,同时通过工艺创新,将管壁做到0.1毫米,不仅占用空间小,还方便了工人徒手轻松剥离束管,施工效率能提升15%以上。

近日,该公司“紧凑型低线径高密度光缆”项目通过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组织的产品鉴定,芯数可达3456芯,总体技术水平被认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该项目开发过程中,公司还新增了国内外发明专利18项,并主导及参与制定多项国家标准。同时,产品成功在欧美等地区的众多网络运营商得到了商业运用,实现了中国技术在国际市场有力布局。今年7月,江苏省光通信产业联盟成立,华信藤仓当选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除了发力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技术外,公司发展也离不开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推动。”李威说。历年来,公司在数字化建设方面,陆续获得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江苏省工业信息安全防护3星级企业、苏商高质量发展500强、苏商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最佳实践案例企业等奖项,目前正在致力于建设5G工厂。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华信藤仓视为公司扎根和发展壮大的福地。华信藤仓科技管理部丁万霞说:“在园区指导和服务下,我们总是各项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通过经开区科技人才局、经发局等部门的传、帮、带,我们也乐于将公司智能制造经验推广到区内其他企业,帮更多的企业能够以‘智造’赋能、让‘制造’提效。”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