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
栖霞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栖霞资讯 > 专题专栏 > 营商环境 > 工作动态
栖霞深化区域协同 打造产业强区
发布时间:2024-03-11 14:54 浏览次数: 加载中...... 字体大小: 视力保护色:

“兔”出重围结硕果,大展“龙”图向未来。219日大年初十,栖霞板块召开了“新春第一会”——“深化区域协同 打造产业强区,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现场,行政区、经开区、大学城“三区”领导与会,围绕2024年“五拼五比晒五榜”争先夺旗、重大产业项目招引、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以及服务实体经济做大做强进行深入探讨。

这场充满干劲的会议,传递了坚定信心,释放了强烈信号,更彰显了栖霞板块“促融合、强产业、增动能”的发展决心。栖霞板块将贯彻落实全市新型工业化暨产业强市推进大会精神,分析全区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今年各项工作快落地、真落实、早见效,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栖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深化区域协同 凝聚发展合力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当天的会议指出,今年,是栖霞发展的攻坚期、窗口期、突破期,也是推动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栖霞要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进一步增强“一盘棋”意识,做到思想上“坚定一条心”,行动上“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优势、放大优势,深化“三区”协同发展,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谋求新突破、展现新作为。

健全产业协同发展推进机制,发挥行政区、经开区、大学城14个产业强链工作专班作用,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的难点堵点问题,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优化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承接机制,对行政区已经承接、运转有序的事项要固化机制、抓好长效,对尚未移交、存在争议的要及时研究、达成共识,确保无遗漏、无盲区。

向内挖潜,形成优势资源聚合力,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的资源统筹。优化土地利用,高效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强化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处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放大平台效益,充分发挥高新区、综保区、龙潭港区等平台作用,开辟贸易投资合作的新空间,打好招商引资、增量投资、存量载体盘活“三大会战”。加强资源互补,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托幼、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供给优质均衡,加强“一江一山一岛一矶”生态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产城深度融合。

形成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合力,最大限度将政策举措转化为发展动能。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支持。认真研究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把握好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三大工程”契机,研究争取特别国债、专项债和政策性资金额度。主动对接市级正谋划出台的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政策,找准与栖霞实际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另一方面,统筹提升区级综合竞争力。从有利于“三区”一体发展的角度,优化区级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扶持、金融赋能等各方面政策,对重大项目、重要企业、重点产业,强化“一项一策”“一企一策”“一业一策”,确保“三区”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在全市竞争中凸显协同一体综合优势。

科学规划布局打造产业强区

产业强则区域强,心气齐则百事兴。栖霞是南京唯一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农业三种业态并存、并兴的主城区。在制造业方面,全区工业产值占全市总量23%,石化、电子、汽车等三大支柱行业完成产值2001.6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市38%,新能源电池产量占全市近40%。在服务业方面,其占比已超过40%,万达、金鹰、华侨城等品牌齐聚栖霞,各类配套设施日益成熟。因此,打造产业强区,栖霞有深厚的底蕴实力。

同时,作为全市最重要的产业发展板块之一,栖霞还承担着支撑全市“走在前、做示范”的光荣使命。今年,栖霞全区上下要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入实施产业强区主导战略,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的坚定“不变”,应对外部形势的瞬息“万变”。

在产业集群上,更加注重“传统+主导+新兴”。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的生命力,抓住金陵石化5G工厂入选工信部国家5G工厂名录契机,加快推动总投资110亿元的提质增效项目开工建设,让传统产业实现“大而强”;强化产业与前沿科技对接,推动光电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甚至是顶端迈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总部企业,带动上中下游同协作、大中小企业共成长,力争打造23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让主导产业实现“高而强”;对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细分领域,绘制产业链结构图、企业分布图、技术路线图,提升产业链规模,尽快塑造和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让新兴产业实现“新而强”。

在产业转型上,更加注重“智改+数转+绿提”。加快智能化改造。搭建企业和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商的连接平台,再推进一批智能化建设、智能化应用等重点项目,力争今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加快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深化工业互联网“通园区、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率先在重点行业打造示范性“工业大脑”,创造条件加速企业数字化赋能。加快绿色化提升。统筹抓好“能耗双控”“双碳”工作,引导制造企业能效达标对标和能效领跑,推动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建成15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推动栖霞产业全面迈入绿色低碳发展“快车道”。

在产业创新上,更加注重“高校+科技+人才”。鼓励驻区高校开展更多科研创新,推进创新平台提质提效、重点实验室扩容升级,助力优势产业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栖霞是环紫金山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承载地,要动态收集更新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等清单,高效运营“霞科行”技术转移市场等平台,吸引科研创新主体或团队“揭榜挂帅”,推动更多技术成果在栖转化。鼓励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更多产业工人向产业“工匠”转型升级,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

创新无限活力激发深层动能

219日上午,全市新型工业化暨产业强市推进大会指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不断开辟新领域、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功能,努力使新质生产力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的最鲜明标识和最强城市IP

从动能积蓄看,栖霞区内高企总量超98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560家,智谷产业规模、集聚程度全市领先。作为全市乃至全省创新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栖霞要深入挖潜、整合资源,推动“三区三圈资源融合、科教产才一体发展”,在全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中争当先锋。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硬实力。作为环紫金山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承载地,栖霞要进一步统筹“三区”科技资源,把科技成果发掘好,把科创平台整合好,不断突破新技术、形成新动能,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领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紧扣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赛道,开展“校企联合创新行动”,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零部件、关键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支持驻区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组,强化“一室一策”服务保障,打造区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集群。推进杉金光电全球研发中心、省计量检测基地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集聚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研发平台。完善区域人才政策体系,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创业领军科技人才和紧缺型产业人才,加强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探索形成专业交叉融合、产业创新协同的育才新模式。

着力增强产业创新聚合力。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强基”工程,促进企业高新化、专精特新化发展,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000家。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重点监测企业研发投入增速超10%。深化“霞科行”技术转移市场建设,加强科技成果信息库、企业技术需求库、高校院所专家库、校企科研平台库“四库”资源整合运用,支持南大、南邮等高校打造高水平技术转移中心,新增产学研及成果转化项目超165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超84亿元。推进科创载体提质增效。梳理分析全区48个科创载体的产业方向和功能定位,把大学城、高新区等科创平台整合好。坚持产业集群化、园区专业化、发展差异化,加速腾退低效载体,高效盘活闲置空间,服务产业链创新链升级。持续挖潜高校周边科研地块,打造环高校创新产业带,为产业和科技创新拓展更多空间。

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强区”战略,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招大引强上求突破。开展“招商攻坚突破年”行动,聚焦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招引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层次高、带动潜力足的产业项目,重点突破50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标志性外资项目、总部经济项目,形成大项目好项目滚动实施、接续推进的良好局面。推动石化、电子信息“产业焕新”,在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道超车”,形成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注重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示范车间,分行业打造智能化改造示范标杆,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启动实施全覆盖。在优化环境上更精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强财税支持政策落实,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把握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构建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协调联动机制,推动“股贷债保”多元金融赋能。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形成更加优质的创新生态。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