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
栖霞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栖霞资讯 > 专题专栏 > 营商环境 > 工作动态
改革不辍 未来可“栖”|从“关键一招”,看栖霞如何构建“科、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4-08-26 14:58 浏览次数: 加载中...... 字体大小: 视力保护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铺开栖霞地图,行政区、开发区、大学城分布其中,化身栖霞经济腾飞、产业发展的三大动力源。如何把“三区”的独特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的新的胜势,成为关键所在。

“融”破局 携手攻坚 构建“三区”融合发展新体系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2023年,市委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 促进栖霞区域协同发展的意见》。栖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细化完善资源统筹、产业协同、财税运行、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让改革创新的基因在区域血脉中有力流淌。

伴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靠某个部门单兵突进行不通,靠几项改革举措零敲碎打更行不通。改革越深入,越要坚持系统理念,越要注重协同发展。

翻开融合发展的“栖霞答卷”,一项项成果都镌刻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印记:创新圈、孵化圈、产业圈“三圈联动”、有机融合;行政区、经开区、大学城“三足鼎立”、同向发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大链条”、环环相扣……

2018年,国内唯一以“图灵”命名的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图灵研究院”)落地栖霞中国(南京)智谷(以下简称“智谷”)。成立之初,栖霞区成立“图灵服务小组”,从政策支撑、工商注册,到创业载体、项目孵化落地等各类事务,一对一对接,事无巨细、高效推进研究院建设。

而多元要素得以充分聚合调动的奥秘,在于集合三区之力。

2018年,智谷由行政区、开发区、大学城联合规划建设。这一模式让多方资源得以有机叠加,产生耦合聚变的“化学反应”。如今,智谷已然成为江苏省集聚度最高、创新动能最强、综合配套最佳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之一。

栖霞深知,协同发展本就是一场深层次改革。打通背后的痛点堵点,更需栖霞三区协同发力:经开区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学城用好科创资源、服务国家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栖霞行政区高效串联区域发展要素、扎实做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承接和保障工作……伴随着独具特色的改革“品牌”持续擦亮,“1+2>3”效应让企业、高校、居民在栖霞收获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产”焕新 全面起势 打造产业创新集群主阵地

注重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进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之一。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科技、人才集中区,栖霞区从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再到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地区生产力持续跃迁。

“目前我们的课题组积极开展与华为、小米、瑞声科技等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企业有科技发展的创新需求,我们来高效完成,进而在企业与高校间构建‘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链条。”正如南京大学教授郭少华所言,近年来,栖霞持续将产、学、研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态势。

全区汇集科创载体资源49个、各类科技企业孵化载体77家;拥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00多个、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60件;与国内外高校共建市级新研机构54家,孵引企业1500余家,2023年实现营收99.61亿元……

在改革创新、突破前行的道路上,深入实施产业强区主导战略,推动产学研合作,充分释放高校院所科创活力,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间壁垒的“最后一公里”。

走进南京泽恒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泽恒医药”),近4500平方米的研发平台,正在开展百余种制剂产品的研发。其中便涵盖急救、儿童、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众多具备社会效益的药物。“这之中,产业化应用、产业链打通,是我们一直在突破的挑战。在生物大分子材料药物递送技术平台与研发、生产团队的共同加持下,我们凭借独特的急速药物递送技术,将安全绿色的大分子材料应用于产品开发,并成功获得产品上市!”泽恒医药总经理徐成介绍道。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关键环节,完善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有效对接区域内产业真难题、真需求与创新的真成果。像泽恒医药一样,颐兰贝、迪瓦等是在行政区孵化孕育,在经开区拿地建设研发生产基地(总部),类似这样在三区之间实现扩大生产的企业还有很多……创新在大学城,孵化在行政区,生产在经开区,已是栖霞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光电显示产业产品领域规模超100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7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200亿元……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栖霞区正奋笔书写改革创新之路上新的答卷。

“质”致远 探路先行 营造科教产才融合发展的优良生态

于区域发展而言,良好的创新生态尤为重要。20239月,南京市金陵小学兴智路分校正式开学。这所由经开区负责规划建设,行政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而成的学校,为落户经开区的人才解决了孩子教育的后顾之忧,是三区融合、资源叠加的鲜活样本和生动写照。

近年来,为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栖霞区始终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无论是接续出台“科技创新22条”、《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强化政策支持,还是成立招商中心,打造招才引智“强磁场”,栖霞始终注重全方位服务保障,支持资金、人才、技术、市场有效对接,千方百计把创新氛围激发出来、释放出来,让改革成效落在实处、笃行致远。

在这里,校地融合发展运行机制再次刷新——坚持以仙林科技城发展联盟为统领,探索构建政府、高校、企业融合新思路,完善“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新机制,促进学科资源与三区产业需求有效衔接,打造区域协同科技创新共同体,形成新的创新矩阵引力场。

坚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支持高校科创载体提质增效,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分别给予150万元、80万元、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于高校毕业5年内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且两年内(含两年)在三区注册落地转化的项目,按照国家、省市赛事级别分别给予5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创业补贴。聚力打造区域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发挥区域1800位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镇长团”纽带作用,推进政府、高校、企业人才双向交流挂职,有效激发动力活力。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