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
栖霞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栖霞资讯 > 专题专栏 > 营商环境 > 工作动态
栖霞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应用场景
发布时间:2025-01-09 09:35 浏览次数: 加载中...... 字体大小: 视力保护色:

营商环境对于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意义重大,栖霞区历来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2024年8月印发实施《栖霞区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这是我区连续出台的第五个优化营商环境文件,我们持之以恒强弱项、补短板、促发展,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

让我们细数2024年下半年栖霞区的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应用场景:

栖霞区在全市首创“大学生毕业留宁一件事”主题套餐服务

一是精简流程。将居住证办理、社保登记、毕业生医保续保等共计11个关联服务事项整合成为“一件事”,为毕业生创业就业提供套餐式服务,所需材料从原来的48份压减至15份,压减率达68.8%。二是开设专窗。以仙林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试点,设立“大学生毕业留宁一件事”窗口,实现线下材料证件“集成办”“一站式”。原本三类事务的办理时间由原来的60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其中个人类和就业类事务,仅需5个工作日办理完成,办理时间缩短66.7%。三是数智赋能。全区9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自助终端机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查询、事项办理、材料打印等线上自助服务。以江苏政务服务网全链通专区、“我的南京”APP为载体,采用“智能导引、一表申报、证照共享”等方式,让毕业生足不出户享受“掌上办”。

打好青年人才引聚“组合拳”,提升人才“栖引力”

栖霞区聚焦青年人才“引、育、用、留”环节,通过政策升级、生态优化、校地合作等举措,积极打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推动形成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双向成就的生动局面。一是注重政策引领。今年4月出台《关于推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建设行动的若干政策措施》,包括对顶尖人才给予300万元市区综合安家补贴、给予用才主体最高50万元市区综合奖励等举措,聚焦实施5项工程集成16条有含金量、高契合度、强引领性的支撑政策。二是做好服务保障。精心打造“宁青驿站·栖霞青年人才驿站”,累计吸引2117名青年人才入住,其中留宁工作690余人、留栖工作180余人;举办“越夜越精彩”青年夜校、仙林半程马拉松人才跑团扥等活动,通过丰富人才文化生活,吸引青年人才在栖霞发展。三是注重人才技能培养。以辖区内高校、职业院校为人才培养基地,以校企合作的“订单班”“冠名班”“学徒制”实训基地等为人才定制培养模式,以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大赛拓宽人才选拔渠道,为企业和高校毕业生之间精准搭建“供需桥”,为栖霞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靶向清理旧账,化解因历史原因导致的不动产权证“登记难”问题

企业所属建筑因建设手续不齐全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影响企业上市、融资、生产和发展。栖霞区住房和建设局全面排查,认真研究推动办理,努力化解因历史原因导致的不动产权证“登记难”前期建设手续不全问题。

一是全面摸清辖区历史遗留不动产权证“登记难”情况,通过大数据挖掘、工程建设三级管理网络专项摸排和“铁脚板”走进企业对接等方式,按照施工审批、质量监督、竣工验收、消防审验、验收备案手续不完善等5类情况进行归类。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构建部门横向协同、镇街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探索“处罚+整改”“评估+会审”双路径,建立“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一案一销”等工作流程。三是针对已排查出的每个“办证难”的“症结”,采取补办手续、质量鉴定、安全评估等多项措施,对于不具备补办相关手续条件的,规资、住建、人防、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会审,采用消防设计和消防安全“双评估”方式替代消防审验,有力推动难题的化解。

2024年度共解决了辖区48栋35万平方米建筑的竣工验收备案,为5家企业补齐历史遗留问题不动产权证办理前期手续,护航辖区企业高质量发展。

推行工程建设项目无纸化报审,不断拓展“不见面”审批范围

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于2024年7月1日起实行无纸化报审,从案件受理、审批、发件、归档全程实行无纸化流转。申请人可通过江苏政务网工程建设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在线申办规划资源业务事项。栖霞分局窗口受理后,经过相关科室审批,制证发证等工作可实现线上办理,申请人可同步查询电子证照,持续践行“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南京卫元舟实业有限公司申报的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建设项目(B16)变更案件从审批结束到结果文书外网公示仅用了15分钟,此项改革收到项目单位高度好评。“无纸化”审批不仅省去了往返窗口送材料的时间成本,也节约了晒蓝图、材料复印的开销,同时高效的线上材料勘误打破了时空限制,为企业节约人力物力成本,进一步提升了审批服务效率。

仙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幕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引擎

11月27日,首届南京仙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举行,近百个“摸底上架”入库成果转化项目参加路演评审和项目对接,南京仙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幕,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仙林中心、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仙林中心签订共建协议,一批优质高校成果转化项目现场签约。栖霞区、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简称“栖霞三区”)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校地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

今年9月教育部与江苏省签署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并启动建设。仙林大学城是南京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四个转化主阵地之一,结合区域科教资源和主导产业情况,栖霞三区着手打造南京仙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中心将聚焦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强化概念验证和仪器共享,统筹高校院所(科研团队)、专业机构(技术经理)和龙头企业(产业专家),打造成果评价、路演发布、交易撮合、孵化转化四大功能,试点打造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区域技术转移模式,营造栖霞特色的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南京栖霞“检护企安服务站”正式启用

近年来,栖霞区人民检察院切实落实对各类经营主体的依法平等保护要求,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企案件,自主研发“慧公益”平台,建立全区执法信息、12345市民热线信息数据库,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不断优化检察履职服务营造良好的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近日,由栖霞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例被江苏省人民检察院选为首批“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典型案例。

为护航企业安全生产,栖霞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区应急管理局、公安分局、交通运输局、消防救援大队成立栖霞区“检护企安服务站”。“检护企安服务站”的启用,为持续完善检察履职各项举措、提升区域安全生产工作水平搭建了协作平台,辖区各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依托平台进一步加强工作联系和协作,积极探索构建全区系统性、整体性公益保护体系,加强源头预防,为建设平安栖霞、法治栖霞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栖霞匠心铸造“人社匠心”服务品牌

栖霞区人社系统自2023年启动“人社匠心”服务品牌,坚持“塑品牌、强品牌、亮品牌”三步协同,持续提升人社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增进民生福祉。

一是就业服务“有广度”。聚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累计建成的11家“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实现栖霞区街道全覆盖、保障房片区全覆盖、重点区域全覆盖。二是社保服务“有速度”。积极响应“数字人社建设行动”,畅通渠道“网上办”、利企便民“指尖办”、服务下沉“就近办”、数据延伸“自助办”,结合“江苏智慧人社”“我的南京”等政务app,社保高频办理事项中超过95%的业务均可在网上办理。三是劳动保障“有温度”。大力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积极宣传落实柔性执法,实现企业与职工互惠共赢。但对恶意拖欠工资、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坚持依法从重处理处罚,今年共发放合规建议书44份,充分体现严宽相济的法治精神,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今年市委办公厅“每日要情”曾发布栖霞区人社局强化源头治理有效推动根治欠薪工作。

南京经开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案例成功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2024)

南京经开区通过探索创新“3+3+3”存量资源资产再开发模式,助推企业将低效土地迅速兑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空间,不仅节省3年建设周期,还为企业节约3亿元投资成本,带来3亿元新增产值订单,该案例成功入选2024年《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具体为:南京泰普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通过收购长澳生物全部股权(包括土地及厂房设施)方式,将其长期闲置的老旧厂房改造升级,迅速解决场地问题,实现年产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高端智能设备400台,年产值预计新增3亿元,两家企业实现双赢。长澳生物厂房从原来长达三年的“有偿收储+净地恢复+重新招拍挂”常规盘活模式,优化为泰普森项目仅用时9个月完成“精准匹配收购+旧厂改扩建+新厂试生产”全流程快速盘活利用路径。

南京经开区坚持以工业绩效用地评价为导向,精准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坚持集约节约利用高质量发展模式,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益,2023年,按国家批准范围,在全省55个工业主导型国家级开发区中,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一。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