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根基与活力源泉。栖霞区聚焦市场主体需求于2025年6月印发实施《栖霞区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这是我区自2020年以来连续第六年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文件,聚力以更实举措为企业排忧解难,持续提升企业满意度与获得感。下面回顾今年上半年,栖霞区在要素供给、新型监管、政务服务等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成果。
为构建适配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栖霞区强化对创新项目及科技企业的金融扶持,深化投贷联动,探索设立区级科创、直投基金,以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同时,培育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环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实体化运作南京仙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支持银行开发特色金融产品,设立企业“融资白名单”,精准配置金融与创新资源。此外,搭建金融服务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常态机制,强化“政校金企”对接,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助力瞪羚、独角兽等企业发展。
今年3月,栖霞区“科技金融助企行”活动暨中国银行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金融服务驿站揭牌仪式举行,活动现场,中国银行南京分行等金融机构推介金融政策,12家金融机构与12家科创企业签约,金额达8.4亿元。栖霞区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通过金融服务驿站这一创新举措,充分发挥平台载体作用,完善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职业技能提升的战略部署,今年4月,作为我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备案机构,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在全市率先启动“人工智能训练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为产业智能化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是填补人才评价空白。伴随人工智能在各领域深度应用,企业对“人工智能训练师”需求井喷,但行业长期缺乏统一评价标准。此次认定严格依据国家标准,全面考核数据采集处理、模型训练调优、应用场景适配等核心能力,成功填补该领域人才评价体系空白。
二是打造人才培养生态圈。职业技能认定为从业者开辟清晰职业发展路径,同步释放政策红利。首批97人踊跃报名参考,合格者获证后可申领补贴。2024年,全区6186人次领取技能提升补贴共计980万元,职业技能认定工种拓展至超70个,覆盖传统与新兴职业。
三是赋能产业升级。区人社局聚焦区内主导产业、数字经济及新经济业态,精准对接用人单位技能人才评价需求,积极鼓励院校、企业参与认定,引入省级行业协会设立考点,并持续强化政策支持,优化技能人才培养环境。
栖霞区创新校地融合发展机制,推动人才双向流通,促进成果就地转化,持续释放高校院所集聚优势,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栖霞深化三区协同,组建校地融合工作专班,每两周调度汇报,每季度召开推进会。三区发起成立多个创新联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团体。同时,制定出台“深化校地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为成果落地转化提供政策保障。
企业孵育机制日趋成熟。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速打造雁阵式科技企业矩阵,统筹布局全区550万平方米孵化载体,其中14万平方米为高校科创载体,集聚企业8000余家。推动校企共建252家市级以上企业平台,其中超150家为校地共建。
人才交流机制不断完善。实施“紫金山英才”工程,新吸引集聚各级各类人才139人。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栖霞团团员等124人次担任联络员,引导135名高校教授任企业科技副总。开展“院士暖心行动”等系列活动,优化人才服务生态。
长效服务机制构建成效显著。运营“霞科行”技术转移市场,集聚高校及服务机构资源,近三年8所驻区高校签订横向技术合同10553项,金额33.21亿元。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建创新谷,布局未来产业。累计发布487个应用场景,总投资84.4亿元。2024年,栖霞区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区”称号,相关工作获省市级领导批示肯定,被多家媒体报道。2025年,栖霞区积极融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加快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帮助企业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投放市场,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区卫健委以“互联网+监管”为核心,依托民营医疗服务行业非现场执法试点,构建“数据预警”“视频检查”“执法跟进”的“三位一体”非现场执法监管体系,推动卫生行政执法实现“三个转变”,有效解决传统卫生监管中执法人员不足、取证难、处置追责难及效率低等问题。
一是“数据预警”,建成栖霞卫监智慧监管平台,涵盖五大板块,实现全过程、全流程信息化监管。许可证管理上自动提醒换证校验,已线上提醒600余次;普法培训引导医疗机构自纠;卫生监管接入447家单位,生成5000余条整改预警,4900余条完成自行整改。
二是“视频检查”,突破时空限制,2名执法人员即可承担原8-10人的工作量,既优化营商环境,又提升执法效率。
三是“执法跟进”,推行信息化智慧执法,预警未整改问题推送监督员,结合包容审慎执法,推行一体化执法,减轻企业负担。
非现场执法工作开展以来,民营医疗机构卫生监督综合监管实现了病历书写率、医废处置率、违规行为发现率、案件办理率、行政执法效率“五大提升”。相关做法于2023年入选全省唯一试点、省发改委优秀案例,2024年被列为南京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
近年来,马群街道依托马群、金马路2个TOD枢纽优势,推进“十园千企”计划,推动马群科技园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实现“土地存量”向“发展增量”、“低效用地”向“发展质量”转变,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盘与谋,强化顶层设计。面对用地难题,从长远规划出发,盘清土地“家底”后,启动产业发展和控规研究,疏通产业堵点,调整低效用地用途。园区控规调整后,容积率从0.8左右提升至1.5-2.8,计容建筑面积大幅增加。
二是退与进,“腾笼换鸟”激发活力。针对闲置低效用地分类施策,综合运用多种方式盘活,坚持高效服务,支持企业灵活用地,降低成本,推动项目快速落地。
三是引与扬,工业上楼链式招商。街道完善电力、交通等配套,引入总投资约10亿元的中海外马群智荟高新科技园项目,打造以“人工智能+AIOT+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园区,吸引产业链企业入驻。
目前,园区15幅地块(约557亩)实现工业转科研,4幅地块(约360亩)容积率提升,引入盛恒达科技园项目预计年产值10亿元。园区获评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等多项荣誉,实现土地增效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南京英达迪赛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汽车被动安全智能制造项目迎来重大利好,其绿化方案审查审批时间从10个工作日缩至3个工作日,报审材料从10余份精简到4份,成为南京市首例按精简技术规程审查的产业项目。
英达迪赛成立于2004年,坐落于南京经开区,专注于汽车被动安全产品全自动生产线研发制造。该项目规划占地约30亩,全面达产后,年产安全部件产线装备可达200台套。
为加快产业项目落地,南京经开区率先开展优化产业用地绿化方案审查研究。通过协调业务指导、组建专班调度、优化审查流程,今年初推出全市首个定制版审查技术规程,并主动推广,实现“政策找企业”。此次改革将初审复审合并,线下论证转为线上征求意见,办理时限压缩超50%,报审材料精简约30%。
园区高效审批让企业对投产充满信心,英达迪赛正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南京经开区将持续深化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南京润泽华针园区,环保主管许友忠体验到“企业点单、政府上门”的环保服务新模式。栖霞生态环境局专家团队为企业进行全面“环保体检”,开出21项“健康处方”,实现从“被动监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该模式依托“把脉问诊”新机制,企业点单后,执法局3个工作日内组建联合服务组,借助大数据平台“云端预诊”,结合现场核查,以“数据筛查+现场踏勘+设备检测+管理评估”的“四诊法”,精准定位问题并制定整改方案。面对系统性难题,五科室联动推出“组团式”服务,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与改造建议。
同时,建立分级处置机制,对环保标杆企业,通过现场观摩推广经验;对一般性问题开具“体检报告”限期整改;对轻微违法实行“首违不罚”;对恶意违法则启动“环保+公安”联动执法。通过刚柔并济、差异化的监管模式,既以严格执法守护生态红线,又以暖心服务为企业发展留足空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栖霞区税务局以办税服务厅转型升级为突破口,打造创新智能办税缴费场景,优化服务质效,提升纳税人满意度。
针对办税窗口分散、业务办理繁琐、地域受限等痛点,推出三大创新举措。
减窗分区,“一窗式”业务办理。将办税窗口从28个缩减至8个,去窗口化率71.4%,整合功能区域,设置综合办税窗口,推行快办机制,还将部分业务整合至政务中心“一厅联办”,为纳税人梳理了包括个税密码发放、证明开具等10项简事快办清单,实现进厅纳税人即来即办、即办即走,使简单涉税事项办理时长缩短至3分钟内。
数智应答,“一网式”问办协同。推广“非接触式”办税,96%涉税事项、99%纳税申报可网上办;依托征纳互动平台与智能客服“悦悦”,今年以来实现6.4万次在线互动,智能互动占比约七成,征纳互动线上互动量同比增113.78%,跨区域帮办711笔。
e站织网,“一站式”就近办税。将服务触角延伸到街道社区,在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打造“栖税e站”,集成200多项线上业务办理功能,支持远程人工服务与意见反馈。截至目前,7个“栖税e站”共服务956人次,成功打造“15分钟办税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