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
栖霞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栖霞资讯 > 政务要闻
奋进新征程 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栖霞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3-01-10 10:35 浏览次数: 加载中...... 字体大小: 视力保护色:

2022年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0亿元,同比增长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8亿元,同比增长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5万元,同比增长4.7%……过去的一年,在疫情影响之下,南京市栖霞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呈现稳中有进、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栖霞是南京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创新研发最具潜力、深化改革最富动力的区域之一,“最强增长极,最美新栖霞”建设竞速新征程。日前召开的栖霞区两会披露了2023年发展目标: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大会指出,要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市部署,更好地“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栖霞新实践,更高水平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栖霞图景。

产业强区,立稳立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放眼2022年,栖霞区产业质效稳步提升,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驱动产业大区行稳致远。光电显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加速壮大,新增“四上”企业201家,预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700亿元,同比增长11%;建筑业总产值896亿元,同比增长15%;文化产业营业收入542亿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改数转”项目109个,人工智能产业核心收入近80亿元,同比增长约30%,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区,获评江苏省“互联网+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2022年,栖霞区实施123个省市区重大项目,预计完成投资320.9亿元,天加空气洁净设备等59个新项目全面开工,紫金城市广场、LG新能源电池八工厂等39个项目竣工投产。办好央企“云签约”、金洽会等系列招商活动,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10个,签约项目投资总额1500.6亿元。诺唯赞生产基地、首投海外人工智能产业园等29个工业项目拿地落户,实际利用内资270.1亿元。

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栖霞区提出,2023年,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做强做优主导优势产业,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持续优化石化、能源等传统产业布局,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培养一批具有产业竞争力、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基地,推动制造业规模全市领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中小型制造企业“智改数转”,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聚焦产品研发、生产设计、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集聚一批行业领军企业、“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力争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推动旅游业加快恢复,建成运营栖霞古镇等一批旅游项目,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加快仙林国际医学中心、养老社区等项目建设,推进“医教研康养”一体发展。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

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把握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新产业发展机遇,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深化中国(南京)智谷建设,丰富AI+”智慧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核心产业收入达86亿元,产业竞争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强链补链,加快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形成千家生物医药企业集群。

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行政区、经开区、大学城“三区协同”,创新圈、孵化圈、产业圈“三圈融合”,独特的资源禀赋塑造了栖霞区的发展优势。

2022年,栖霞驻区高校院所、企业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33项,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5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0亿元。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创历史新高。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2万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创新生态日益完善。出台新“科创22条”,兑现政策资金约1.78亿元,为451家企业争取科技贷款32.92亿元。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3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6家,中国(南京)智谷入选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培育对象。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精心打造海智基地,集聚海外留学人才973人,新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4人、省“双创博士”20人,形成“引留用育”智慧人才生态圈,获评“科创江苏”试点区。

谋划新一年的工作,栖霞区提出,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加快创新资源融合。发挥驻区高校集聚优势、孵化载体成熟优势、现代产业基础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依托高校双创基地、大学科技园等各类载体,鼓励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实验室,开展“卡脖子”领域技术攻关,形成大学城活跃创新带。高效运营“霞科行”技术转移市场,持续推动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科技企业“小升高”“高升规”,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瞪羚企业,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000家。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研发、转化、孵化一批主导产业创新成果,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科研平台15个,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3万件。引导金融资本精准扶持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形成良性循环,力争再培育3家上市企业。

广聚创新创业人才。聚焦主导产业需求,坚持“高精尖缺”导向,统筹实施各级各类人才计划,依托紫东国际人才街区开展海智对接交流,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100名。深化“科创江苏”试点区建设,打造有温度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健全引才用才激励机制,为人才企业成长、人才生活安居提供全程服务,吸引更多人才项目,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科技人才高地。

建管并举,全面提升城乡宜居品质

去年1228日,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改造、燕子矶长江隧道、地铁1号线北延、地铁7号线北段四大工程同时开通。栖霞迎来了城市发展中历史性的一刻,大交通格局全面展开,区位能级跃升。

2022年,栖霞区5大类180个城建计划项目顺利实施,城乡品质、“颜值”持续提升。青龙新片区路网、水系、配套等框架全面拉开,燕子矶新城万象天地、体育公园等地标项目加速建设,栖霞山旅游度假区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更趋完善,312国道(七乡河至宁镇界段)快速化改造、宁扬城际铁路等项目启动建设,“一横六纵”过江通道体系和“四横三纵”快速路骨架加快成型。

产城融合筑就城市硬实力,交通变局激发区域影响力。展望2023年, “最美新栖霞”发展愿景正一步步走进现实。栖霞区提出,要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持统筹规划和系统布局,强基础、补短板,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典范。

一体化推进城乡融合。深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推进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加强城市特色塑造,提升迈皋桥、马群等老城片区品质,增强仙林新市区、新尧新城等片区功能,加快燕子矶新城、栖霞山旅游度假区、青龙片区、龙潭产业新城等片区建设,打造八卦洲休闲丽岛。科学谋划土地要素供给,鼓励产业用地复合利用,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实施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

高品质完善基础配套。全力保障312国道(七乡河至宁镇界段)快速化改造、新生圩长江大桥、龙潭长江大桥、地铁6号线、宁扬城际等省市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加快五一河路、麟岗大道、神农路—恒竞路、庐山路下穿尧兴支线铁路等工程建设,持续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坚持“留改拆”并举、形象品质并重,推进棚户区改造,实施城市更新项目,开展“美好家园”三年行动,打造一批宜居示范住区、智能化示范精品小区,让城市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温度。

精细化做好城乡管理。稳步推进城市“体检”,深入开展背街小巷、空中缆线、渣土运输、交通治堵等专项整治。做好“厕所革命”长效管护,新建公共厕所4座。提升垃圾分类质效,加快区垃圾分类贮存分拣中心建设,实现餐厨垃圾全量处置。完善幕燕滨江风光带、栖霞山等景区功能环境,新建小型城市客厅2处。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长治久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14个,塑造现代乡村新形象。

人民至上,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过去十年,栖霞持续聚焦民生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全面升级。2022年,栖霞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公共服务朝着优质均衡迈出新步伐。

2022年,栖霞加快教育医疗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新开工建设中小学、幼儿园8所,建成及投入使用9所,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建“国家级基础教育高品质发展示范区”;南医大二附院迈皋桥院区投入使用,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成省级社区医院,综合医改成效获国家卫健委高度肯定。统筹解决“一老一幼”问题,为11.3万名老年人提供分层分类服务,尧林仙居社区创成国家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栖霞区入选全省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基地;新增托育托位264个,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最大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栖霞区提出,2023年,要坚持目标化、清单化、项目化,努力把民生实事一件一件做实做细做成做好。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培育新就业形态,持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新增城镇就业2.15万人。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提高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和重病重残儿童服务保障水平。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新开工保障房61万平方米、竣工85万平方米,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5200套,解决好困难群众、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

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持续抓好“双减”工作,狠抓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省市优质幼儿园就读幼儿比例达90%。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强化远郊学校与名校合作共建,建成中小学、幼儿园8所,新开工5所。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新港中专校新校区建设。发展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打造“善学栖霞”。

擦亮“健康栖霞”品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发展区域紧密型医联体,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院区等三级医院建设,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社区医院升级。标准化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增养老床位120张;加强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每千人拥有婴幼儿托位数达3.9个。推进运动促进健康站发展,以体卫融合赋能全民健康。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更多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建设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年公共文化活动不少于1000场。深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智慧文保”数字化转化与开发,通过栖霞山红枫节、幕府登高节等文旅活动,扩大栖霞文旅影响力。常态长效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拓展建设,努力打造有情怀、有活力的文明典范城市样板区。

不断优化社会治理。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有序建设国家智能社区治理实验基地八大场景,以治理数字化牵引治理现代化。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栖霞区主要负责人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进产业现代化,打造创新高地,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增进民生福祉,建设美丽栖霞,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栖霞新实践。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