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随着南京市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栖霞区提出: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加快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栖霞新实践,打造最强增长极,为南京市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栖霞力量。
打好创新服务“组合拳”。当前,南京正加快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栖霞区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拼搏、破浪前行,全力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极”。5月15日,有“宁”才更好——科技人才创新论坛暨南京国际人才供需对接活动在栖霞区举行。当天的论坛活动,既是向科技人才抛出橄榄枝,也是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平台支撑。活动当天,栖霞区还在现场发布了“栖智宝”交互平台。该平台可供全区创新主体发布、查询、共享科研成果、技术需求及政策资讯,进一步释放驻区高校集聚优势、孵化载体成熟优势与现代产业基础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据介绍,今年,栖霞区高企培育工作已全面启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批高企申报预评审会,累计87家企业参与,推荐申报2023年度江苏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截至目前,2023年度栖霞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1282家,同比增幅25%。
培育创新发展“强引擎”。近年来,栖霞区充分发挥“位于南京城东、宁镇扬核心区域”的区位优势,“栖霞行政区、国家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林大学城”三大板块的产业和创新优势,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增强资本市场活力,坚定不移支持企业做优做强、自立自强。据介绍,截至目前,栖霞区已培育了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集聚了高新技术企业915家,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地区生产总值175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超3700亿元。
栖霞高新区作为区域内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突破、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的主战场,也充分发挥协调联动作用,汇聚众多优质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服务资源,开展各类科技创新项目推荐活动,加速构建园银企三方有效对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激发区内企业创新活力,推进人才、技术、经济、大数据、资本等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培育更多创新发展“强引擎”。
造就科技人才“新高地”。为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融入产业链,造就科技人才“新高地”,栖霞区充分运用“霞科行”区级技术转移市场近千平方米的交互空间窗口资源,零距离为驻区企业提供更为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并持续更新“霞科行”四库数据,形成模板化、科学化,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资料库,累计建立收集“科技成果信息库”18551项、“企业技术需求库”768个、“高校院所专家库”1558名、“校企科研平台库”274个。
同时,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科技工作队伍为主力军,建强成果转化对接队伍,共计服务对接企业140余家,其中重点沟通走访企业16家,线上线下解决企业技术合同、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等问题100余次。联系联盟高校,获取最新科技成果17项。组织举办栖霞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联盟生物医药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专题培训会、“栖智荟·霞科行”科技成果转化风险防范专题沙龙等活动4场,累计新增产学研合作协议55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