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来,栖霞板块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0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8%,成功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榜第27名、位列全市第二……新的一年,栖霞板块将切实肩负好“挑起大梁”的重大责任,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持续深化栖霞区、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协同发展,持之以恒抓项目、兴产业、保民生、优治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栖霞新实践中稳步前行。
壮大产业 增强综合实力
过去一年,栖霞区域经济实力稳步增强,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去年9月15日,仙林大学城重点文旅项目、地中海俱乐部全球首个城市度假村——“地中海白日方舟·南京仙林度假村”开启试营业,自此热度不断;去年10月18日,栖霞古镇正式开街,特色消费场景引人驻足;去年12月15日,建筑体量约21万平方米的南京城北万象汇开业运营,开业仅3天,商场总客流数达50万人次,总零售额超6000万元。
与此同时,栖霞深入实施“产业强区”战略,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该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栖霞区预计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513亿元,获评2023年“中国工业百强区”第27名;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11.7%、增速位居全市第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收增长49.1%,接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6.1%和23.7%;生命科技园、紫东创意园还入选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高标准建设的中国(南京)智谷集聚了超450家人工智能企业,核心产业收入达85亿元,产业规模、集聚程度均位居全市前列。
那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栖霞区提出,2024年,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大任务”,坚持产业创新、强链补链、延链稳链,全力筑牢现代化产业根基。
推进传统支柱产业焕新升级。实施千亿基地打造、百亿企业倍增行动,强化重点领域全产业链攻关,注重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聚焦信息通信、新型显示等领域,加快项目落地、新品投入,推动捷希5G通信测试设备总部、国显科技车载显示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加快推进LG新能源电池、英达迪赛汽车安全设备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新能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千亿级迈进。服务保障正科医药、盛禾生物等新项目落地开工,支持新药研发企业集聚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新医药与生命健康研发创新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平台经济、枢纽经济,促进现代服务业扩能提质升级。
加快未来产业培育布局发展。以中国(南京)智谷建设为抓手,深耕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助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核心产业收入突破120亿元。推进“智慧+”等前沿技术应用,加快融合型数字经济发展。瞄准细胞治疗、抗体药物研发、基因编辑等领域,推动基因与细胞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抢占新赛道、形成新动能。
区域协同 释放发展动能
行政区、经开区、大学城“三区”协同发展,创新圈、孵化圈、产业圈“三圈融合”,独特的资源禀赋塑造了栖霞板块的发展优势。
过去一年,栖霞区深耕高校院所和企业创新资源,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6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80亿元、增长19.7%,还被认定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区,为全市唯一。同时,新培育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2500家、增幅22.9%,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980家,入选市百强高企14家。新研机构及孵化引进企业预计完成营收94亿元、增长9.8%。启动新时代人才强区三年行动,吸引各级各类人才139名,入选国家、省级人才计划39人,创历史新高。建成全市首个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有效发明专利量超1.4万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超9亿元。圆满完成科创江苏试点区各项任务,创成江苏省科普示范区。
谋划新一年的工作,栖霞区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激活科教资源优势,在全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中争当先锋。推动行政区、经开区、大学城高效协同发展,不断提升栖霞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深入激发双链融合潜能。充分释放仙林大学城科创活力,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高效运营“霞科行”技术转移市场,开展“校企联合创新行动”,推动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和联合攻关,力争技术合同交易额超84亿元。推进高新园区、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等载体高质量发展,提升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初步产业化能力,让高科技园区成为创新高地、产业高地。
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强基”工程,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6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形成创新产业矩阵。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组建创新中心、搭建应用场景,推动重点监测企业研发投入增速超10%。以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为引领,鼓励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新增授权发明专利3000件以上。
加快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优化实施紫金山英才·栖霞人才计划,完善“1+N”区域人才政策体系,着力引进培养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及创新团队。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环境、完善评价体系,培育一支新时代产业工匠骨干队伍。注重人才激励关怀和服务保障,营造敬才爱才留才的良好氛围,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依托龙潭港、综保区等载体,建设国际物流平台、临港产业基地和对外贸易窗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加快龙潭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促进港口功能、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深度衔接,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聚焦基层 增进民生福祉
元旦前两天,燕子矶新城综合医院正式开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主城北部核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栖霞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聚焦基层、增进民生福祉,栖霞区一直在努力。回望过去一年,栖霞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如期完成了区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民生实事项目年度计划。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建成全省首家数字化零工市场。城镇新增就业近2.2万人,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550人,发放就业补贴超1.1亿元。抓好特殊困难群体分类保障,深化“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发放各类救助资金6600余万元。全省首个中医老年康养社区服务基地落户西岗,未成年人工作站点实现街道全覆盖。建成中小学、幼儿园8所,新投入使用3所。与金陵中学、南京九中、北京东路小学等名校深化合作,将优质教育资源向龙潭、八卦洲等远郊地区延伸。成功创建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区。
放眼2024年,栖霞区将持续聚焦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把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群众高品质生活。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开展援企稳岗行动、“就业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专项行动,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切实做好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提高社会救助的精准度和便捷度。完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竣工保障房57.57万平方米,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3600套。
提高公共服务品质。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深化远郊学校与名校合作共建,新开工建设中小学、幼儿园2所,建成4所,争创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动综合医改向纵深发展,创新医防融合,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启用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院区、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国际医学中心,争创江苏省健康区。持续深化“栖彩守护”重点困难老人探访服务,加强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增强对“一老一幼”人群的关爱保障。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高标准建设燕子矶新城、栖霞山片区,打造城北滨江新中心、城东文旅新亮点。开工、续建35个省、市重点城建项目,做好312国道(七乡河至宁镇界段)快速化改造、地铁6号线、宁扬城际等重大项目保障,推进燕恒路、五一河路等工程建设,切实提高交通可达性和便捷性。
促进文体事业繁荣。推进文化惠民下基层,拓展“城市剧场”“艺术空间”等新型业态,支持高校文化资源向社会延伸,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体育强区,办好仙林半程马拉松、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等赛事活动。
奋进新征程,推进新实践。下一步,栖霞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栖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