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栖霞区以科技创新为发力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正是栖霞着力构建未来竞争力的“突围”方向。
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创新“协同力”。立足经济大区、科教大区、人口大区的实际区情,栖霞区以“三圈叠加”进一步促进全区科创资源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充分发挥机构院所的“溢出效应”,成立由38所高校院所参与的栖霞高校技术转移联盟,让重大科研成果走出校门,走进产业;另一方面,持续让企业敏锐的“市场嗅觉”盘活高校科研成果,推动含中科煜宸、熊猫电子在内的区内企业与复旦、南邮、鼓楼医院等区内外大院大所展开合作,持续打牢地基,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抢抓机遇 加快布局产业“新赛道”。近年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驱动,栖霞区积极抢占新领域新赛道,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新质生产力纷纷“涌现”。引进科技企业、新研机构,让诺唯赞、牧镭、地平线、极智嘉等科技赛道的头部企业在此落地扎根,更好发挥其研发属性、产业资源和技术优势,构建“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发展体系;聚焦壮大栖霞“9+5”产业创新集群,持续推动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在内的传统产业实现智改数转。瞄准下一代显示技术与虚拟显示、车载视听等新兴领域下游终端发力;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优势前沿领域,系统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链,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争创国家级重大平台,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优化服务 全面构筑成长“强后盾”。构建多元化、范围广的服务体系,是栖霞激发新质生产力澎湃活力的“关键一招”。以“园区保”“园融智慧”等金融贷款类产品解决科技融资难题;充分利用“宁创贷”“苏科贷”等政策性贷款强化科创支持力度。在科技创新领域,引入“金融活水”纾解“资金之困”,无论是对企业发展还是高校科研而言,都可谓是恰逢其时。此外,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构建,通过聘请、设立“人才经纪人”“知识产权人”“技术经理人”,持续改革科技人才培养激励制度,正不断激活科技创新“发展变量”。
以科技创新引领,一幅“抢抓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图景,正在栖霞绽放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