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金陵小学通过省级节水教育基地验收,成为栖霞区第二家省级节水教育基地,也是南京市首家建设在中小学的省级节水教育基地,而这也只是栖霞区节水载体创建工作的其中一角。
坚持顶层设计,串联资源禀赋,打造节水教育基地创建“新格局”。栖霞区水务局与南京市金陵小学多次对接谋划,深入挖掘了校园内山水田园的自然禀赋优势,“金小四十八景”的人文优势,科技生态农业体验园的教育优势,智慧校园建设的信息化优势,以及德育和后勤团队的专业优势,将方堂、天鹅湖、农艺园、屋顶绿化等资源整合为“三大系统+两大展区”的极富金小特色的节水教育基地格局。据了解,三大系统为方堂雨水生态循环系统、海绵城市观测试验系统、山体雨水收集系统,两大展区为现代农业浇灌种植区和生态节水教育互动区。据统计,山体雨水收集系统一年大概可节约500吨水,生态节水教育互动区每年节约用水300吨。
强化示范引领,探索合同节水,推动节水载体创建“见成效”。2023年,栖霞区完成24家节水载体创建,其中伯乐中学等7家单位被评为省级节水载体,南湾营小学等9家单位被评为市级节水载体。金陵小学被授予“江苏省节水教育基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获得“江苏省水效领跑者”称号,全区获评水效领跑者单位共3个,数量居全市之首。截至2023年,全区已完成286家节水型载体的创建工作(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99家、市级118家),公共机构节水载体建成率100%,载体数量、载体类型均位于全市前列。金港科技创业园更是创成南京市首个服务型节水园区。
提供优质服务,强化指导监督,做好节水载体创建“有妙招”。为提高节水载体创建质量水平,栖霞区不仅依托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和节约用水工作联席会议,助力实现辖区节水载体类型全覆盖,还每年初召开节水载体创建工作会议,赴每家节水载体创建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各自特点及用水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创建思路,强化节水载体创建事中事后全过程指导与监督把关,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设立区级奖补,减轻各节水载体改造过程中的成本压力。
以水为脉,以水兴城。下一步,栖霞区将继续以创建节水载体为抓手,严格按照水利部关于推动新阶段水利发展的总体部署,持续深化辖区节水教育基地等节水载体的软硬件建设,通过机制再完善、功能再完备、效果再提升,全方位打造具有栖霞特色的节水工作新阵地、新平台,在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栖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