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栖霞坚持以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促进栖霞区域协同发展的意见要求,着眼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性,深度协同、放大优势、向“新”突破,深入推进栖霞区、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机制融合、资源整合,区域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一年里,栖霞区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800亿元,位列2024赛迪创新百强区第56位、县域新型工业化综合实力500强第31位,再次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区,入选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成江苏省健康区、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新的一年,栖霞将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栖霞新实践迈上新台阶,奋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向新提质 加速迈进“产业强区”
在南京经开区恒飞路1号的泰普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9米高的空旷厂房内机器轰鸣,这里正在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密测量与测试设备。不久后,它们将被运送至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成为智能化生产线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助力各大品牌提升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目前,总投资6亿元的泰普森自动化设备总部及生产基地项目已竣工投产,预计年产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高端智能设备400台。
除了泰普森自动化设备总部外,过去一年,栖霞共实施107个省市区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32.4亿元,30个优质项目顺利竣工,35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全面开工。同时,该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型电力等产业营收超1600亿元,全区预计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339亿元。入选省级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通用智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40%。
新的一年,栖霞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向新提质、聚链成群,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向产业强区加速迈进。
夯实先进制造业发展根基。推动石化、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加快技改升级、新品投入,推进金陵石化炼油结构调整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强与京东方、杉金光电等深度合作,打造龙头带动、配套跟进、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推动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正增长。加快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构建“智改数转网联”生态体系。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地。做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推进白云电气、正科医药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研发及应用企业达600家以上,核心产业收入突破150亿元。瞄准低空飞行服务、无人机、激光通信等领域布局低空经济,丰富应用场景,抢占新赛道。
构建优质高效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规模化高品质跃升。加大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的培育力度,推进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健康体育、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力争规上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6%,培育规上服务业企业50家,形成4个百亿级产业。
区域协同 融合发展扩面提速
1月1日,宁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这座横跨长江的钢铁巨龙,将成为连接南京与扬州两地的重要纽带,不仅为区域交通网络增添了浓重一笔,更为宁镇扬一体化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该大桥位于南京长江四桥与润扬大桥之间,南岸与南京市、镇江句容市紧密相连,北岸则连接扬州仪征市。大桥全长约4.9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大桥采用主跨1560米的钢箱梁悬索桥一跨过江,其跨度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都位居前列。
大桥通车,天堑变通途。作为国家高速G9904南京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扬长江大桥的通车实现了南京与仪征乃至盐城之间的快速连接,市民驾车从南京龙潭到扬州仪征最快只要6分钟。
过去一年,栖霞主动融入枢纽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扩面提速。按照“枢纽—物流—产业—城市”总体思路,栖霞谋划港产城融合布局。不仅优化交通路网结构,同时放大国家物流枢纽优势,全面融入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打造龙潭港产城融合示范区,推动临港产业、城市功能和滨江资源有机融合。南京(龙潭港区)—南京(龙潭站)—上海(洋山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线路入选全国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培育典型案例,新生圩港区刷新进港船舶吃水最大历史纪录。完成跨境电商交易额16.4亿元,同比增长46.4%。
新的一年,栖霞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推动各片区各展所长、特色发展。
积极融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发挥交通辐射支撑作用,全力保障推动仙新路过江通道、312国道七乡河至宁镇界段、宁扬城际等项目加快建设。加强毗邻地区合作,打通城市断头路,推动城镇跨界区域发展,完善常态化联络机制,加强产业联动、文旅资源共享。
大力推动港产城加速融合。把握南京港总体规划获批机遇,以打造龙潭港产城融合示范区为抓手,助力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积极拓展航运产业链,推进龙潭港七期、公铁水多式联运中心等核心项目,打造通江达海的现代综合枢纽。坚持以港兴产、临港布产、港产联动,拓展临港制造、船海装备、现代物流、贸易服务产业链。加快龙潭新城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深入推进片区发展。统筹做好新城开发和老城提升。深入谋划青龙片区建设,推动中央绿脉公园开工、孟北路隧道通车,促进产业导入和片区面貌提升。加速推进燕子矶新城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打造南京滨江新城、城北现代服务业中心。进一步激活仙林大学城创新资源,发展研创型经济,全面融入环紫金山科创带。
民生普惠 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近日,栖霞区龙潭街道马渡村新增一处睦邻点,辖区村民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该睦邻点位于马渡村工业园区,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共有3间活动室,设置了耆乐棋牌屋、康复训练、爱心理发、乐动乒坊、图书阅览等功能室,全面开展休息照料、文娱活动、心理慰藉、健康检测等多元化服务,服务半径约1公里,惠及老年人约250名。
过去一年,栖霞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扎实办好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实事,年度26项重点项目如期完成,持之以恒增进民生福祉。举办高校毕业生等系列招聘会181场次,新建6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5万人;抓好特殊困难群体分群分级救助,发放各类救助资金超6100万元。完成130户家庭适老化改造,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覆盖4.46万名老年人,“栖彩颐养,幸福共享”案例获评全省养老服务十佳优秀案例;建立推广“1+N”社区普惠托育供给模式,新建普惠托育机构20家,普惠托位占比由20%提升至60%。
新的一年,栖霞将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可感可及的群众身边实事,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加强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障。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发挥数字化零工市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校门口”毕业第一站等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助力高校毕业生更好就业,为重点群体拓宽就业岗位空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再就业8500人。
呵护关爱重点群体。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管理,新增一批普惠托育机构,每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达4.8个。深耕“栖彩颐养”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助餐点改造升级,扩大普惠养老服务覆盖面和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参与度。
促进教育医疗优质均衡发展。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推进15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建成4所。实施教育系统“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抓好省市优质幼儿园建设,争创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进一步深化“院府合作”,协同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市级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加快燕子矶新城医院建设,健全家庭医生机制,做优中医、康复等特色科室,打造2家省、市级慢病筛防中心。
大力繁荣文化体育事业。优化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 “15分钟文化圈”,办好仙林半程马拉松赛、全民运动会等活动。整合驻区高校文艺资源,组织开展“文艺名家看栖霞”“艺栖来”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做优“四季栖霞”文旅品牌。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1300场以上,服务群众550万人次。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栖霞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把准方向、强化责任、汇聚合力,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栖霞新实践,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栖霞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