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岁尾,栖霞区再添殊荣:成功入选《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度活力城区案例,与北京市东城区、深圳市福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比肩而立,为南京市唯一入选。该荣誉不仅是对栖霞区域软实力提升的高度认可,更彰显了南京作为“活力之城”的独特魅力及影响力。“活力城区”如何炼成?
交通能级提升,人潮涌动新城北
巨龙越大江,天堑变通途。新年第一天,宁扬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万里长江再添新通道。这座跨度规模位居全球前列的新跨江大桥,作为国家高速G9904南京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车实现了南京与仪征乃至盐城之间的快速连接。市民驾车从仪征到栖霞龙潭,仅需六分钟。
交通利好正逐一兑现,成为栖霞活力迸发的强大助力。去年底,被称为“换乘王”的南京地铁七号线正式通车,让全市居民往来栖霞更加便捷。
作为南京体量最大的商业综合体之一,城北万象汇开业一周年来,迅速成为全城“顶流”综合体之一,年客流量预估超过2000万人次,为栖霞区域商圈注入了新鲜活力。随着地铁六号线今年具备通车条件,城北万象汇所在的栖霞迈燕地区将“双地铁交汇”,商贸活力将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栖霞从昔日的城郊接合部加速蜕变为现代化活力新城区,吸引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前来定居。十年来,栖霞区常住人口已从66.8万人增长至101.27万人,青年常住人口占比近50%。
文旅焕新多元,新栖霞近悦远来
不断攀升的活力指数背后,是不断贴近的城市之间的距离。完善的交通打开了通往美景与人文的大门,在“总要来趟南京吧”的浪潮中,栖霞是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特种兵”周末来宁,只为一段难忘的“栖霞旅程”。
从春季的“山·寺·桃花”节、仙林半程马拉松,到夏日的龙舟赛与“水一方”荷花节;从秋天的农业嘉年华、栖霞·红枫节、幕燕登高节,再到冬日暖阳下的美食节和跨年祈福迎新……多元化的文旅体验场景,让栖霞总是人气不减,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成为热门话题。
以活力聚人气,以人气旺文旅。“活力栖霞”带动了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也焕新了消费新场景。多样化的选择,让每一位旅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回忆。
校地深度融合,拉满青春“活力值”
高校云集,是栖霞区自带的“活力因子”。栖霞境内共有18所高校、20万名师生,青年常住人口比例接近50%。栖霞着力发挥这一资源禀赋,推动校地深度融合,以人才活力构筑“科创高地”,实现了“青春”与“栖霞”的“双向奔赴”。
据悉,栖霞近年出台了深化校地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及资源开放共享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完善“1+N”区域人才政策体系,实施紫金山英才·栖霞人才计划,制定“栖聚菁英”人才项目实施细则,已集聚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和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94人,入选省级人才计划160余人次,培育市、区两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60余人次,自主培养类国家级人才实现零的突破。
校地融合还催生出富有创意的文化项目。去年,栖霞区文联、栖霞山管委会结合驻地高校资源,联合打造了栖霞民艺馆。这个公益艺术馆展示了南京根雕、泥人彩塑、民间布艺等近17个民间手工艺项目,每逢周末都会迎来众多驻区高校学子。通过校地联动、共同举办非遗活动,既让学子拥有实境课堂,也为游客提供了解民间艺术、感受传统文化的窗口。
夯实产业基础,蓬勃新质生产力
去年12月30日,总投资5.5亿元的“南京电气新型电力系统用绝缘成型件绿色数智化”项目在栖霞板块正式开工。这个新项目预计新增年产值6亿元,将以领先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能力,比肩世界一流水平。
康尼机电作为全球轨道交通门系统的主要供应商,不断引领行业标准;华信藤仓致力于光通信前沿技术研发,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电信运营商、电力、轨道交通等领域;享受到栖霞三区“红利”的南京乐透思,已发展成为年产值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30%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下一步,栖霞区将继续锚定产业强区建设目标不动摇,聚焦主导产业链拓展创新空间,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继续深挖三区融合潜力、全面激发校地融合活力,积极培育新动能、加快形成新优势,把栖霞区的“向好趋势”转化为“发展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