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街道:精耕网格优布局 做暖服务强治理
2024-09-25

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龙潭街道持续深耕网格精细化治理,科学划分网格,凝聚治理合力,推动基层治理由“粗”到“细”,由“细”到“微”的逐步转变,让服务更暖民心。

一、合理“织网”,让治理到“边”

因地制宜,科学设网。龙潭街道地域广、业态复杂,针对以农村为主的区域,在设置网格时坚持“一村一策”原则,充分融合了农村特有的人际网、情感网、生产生活网、道路网、交通网;以居民小区为主的区域,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综合考虑小区的人口密度、房屋类型、居民需求等因素,科学划分网格137个,进一步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

物流专属,以“新”治“新”。针对龙潭港地区复杂的物流货运现状,街道在港区划设14个仓储运输企业网格,辖区243家物流企业、2485名货车司机全数入网进格,同时选拔党龄长、驾龄长、安全行驶里程长的“三长”司机党员担任网格长、联络员,通过党员和货车司机的双重身份让辖区物流园区、运输企业的网格化管理落到实处。

红色网格,凝聚合力。龙潭街道利用“党建+网格”模式,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构架,全街成立50个网格党支部,选配304个党员楼栋长(中心户),覆盖引领137个网格,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强大动能。

二、规范“强网”,让资源齐“聚”

组建“1+1+N”志愿队伍,汇聚多元力量。在网格中,由网格长带领网格员,同时从党员代表、物业服务人员、居民骨干、新业态群体等中招募志愿者,构建“1+1+N”多元志愿者队伍。目前全街成立各类志愿者队伍23支,充分发挥党员、乡土人才、新就业群体等群体优势,让多元力量齐聚网格,增加网格“强韧度”。

完善“话家常”议事制度,畅通协商渠道。街道充分运用文化相连的议事亭、小板凳议事点、家门口的议事厅、流动的议事会、多功能议事站等不同议事载体,通过走访唠嗑,在话家常中实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定”。同时推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实现问题解决管理闭环。如各村、社区网格员在走访中了解龙潭群众对医疗、托育的实际需求,通过网格员“吹哨”,街道对接市卫健委,链接资源,与三级医院开通患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定期开展名医坐诊、带教、健康讲座等活动,以“党建+直通车”模式升级“家门口”医疗服务,同时升级改建龙潭普惠托育机构,现已投入运营。

坚持“网格+网络”双网融合,凝聚善治合力。推动“掌上云社区”功能服务向网格拓展延伸,实现社区微信群对应到网格,拉动党群骨干入群,“零距离”服务群众引领群众。龙岸花园智慧社区通过“云平台”建立完善居民信息大数据系统,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和社会治理平台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做到网格事件发现及时、受理便捷、处理迅速、服务高效。积极探索“网格化+12345”联动治理新模式,通过12345线上接单,网格员线下解单,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做好矛盾调解、隐患排查、信息采集、人口管理、法治宣传等工作,跑出基层社会治理“加速度”。

三、服务“入网”,让幸福满“格”

打造网格微阵地,聚人气更聚人心。统筹用好村、社区闲置用房、党员中心户自建房、广场亭阁或其他能够共建共享的房屋设施,建成暖“新”驿站、龙潭驿家人、好邻养老社、物业睦邻点等34个网格党群阵地,在各个阵地划设不同功能区,利用端午、中秋等时间节点,开展义诊、理发、阅读、志愿服务等活动,构建龙潭地区十五分钟网格服务圈,让每个网格微阵地成为群众身边聚人气更聚人心的党群之家。

协同多方微治理,解难题更解民忧。通过网格党支部带动小区党员、物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搭台参与,让“独角戏”变成协同共治的“大舞台”,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党建温暖覆盖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如近期街道安监、物业、党员等多方力量汇聚网格协助开展电动车摸排登记行动,在入户登记中,网格员同步开展反电诈宣传,龙岸花园社区成立了党员、居民和物业保安志愿巡逻队,分别负责上午、下午和夜间的充电消防巡逻,每周组织人员巡查楼道,整理隐患菜单并交物业整改,通过多方协同治理,让居民更安全更舒心。

延续网格微服务,暖民生更暖民心。街道深化网格由“单一服务”向“融合服务”转变,今年入夏以来高温天气频繁,龙潭街道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等在三伏天走访辖区特殊群体,为他们送去防暑降温物品,关注他们的生活和身体情况。全街设置45项陪办代办服务,网格员和志愿者充当“跑腿”,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龙誉花园小区的物业保洁员打扫卫生时主动帮助腿脚不便的武奶奶提货进门,当了解到武奶奶是独居老人时,帮助老人把家里卫生也一并打扫了。正是这些微服务让小小的网格释放大大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