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志愿服务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和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在参观考察、座谈交流、批示回信时,多次对志愿服务作出重要指示。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尧化基层治理的“金钥匙”。尧化街道在志愿服务上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品牌基础,自2012年起,陆续启动时间银行、居家养老等十个改革项目,尧石二村“学雷锋志愿服务一条街”活动持续开展43年。近年来,街道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志愿服务作为凝聚党群合力、深化文明实践、服务民生需求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党建引领、品牌赋能、全民参与”的特色路径。
一、党建引领,让志愿服务的根基更牢
志愿服务是基层治理的“暖心力量”,更是党建引领下的“红色纽带”。街道坚持把党组织建在志愿服务第一线,统筹成立13家社区老党员工作室,整合老党员骨干力量,邀请233名党性强、威信高、身体好、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老党员担任驻室成员,同时成立“红心达人队”“墨香能人队”等3支特色队伍,组建“基层治理帮帮团”,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老党员们传播党的声音、宣讲党的政策,助力社区12345诉求处置、信访维稳、矛盾调解,在“掌上云社区”微信群内,正面发声、传递正能量,他们还“带徒弟”“结对子”,以“老党员”引领“新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二、文明浸润,让志愿服务的底色更亮
文明实践是价值传递的“无形桥梁”,更是基层治理下的“活力源泉”。街道推动志愿服务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为主阵地,因地制宜开展健康义诊、法律咨询等各类活动,全街年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500余场。街道及各社区以传统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主题活动,在春节、元宵节组织民俗文化展演、非遗技艺体验、传统美食制作等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团圆和睦、辞旧迎新的文化内涵;依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点,开展踏青寻春、端午包粽、中秋赏月等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特色的活动,传递爱国爱家、守望相助的价值理念。
三、民生为本,让志愿服务的温度更暖
居民需求是社区治理的“核心坐标”,更是志愿服务路上的“导航灯塔”。街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创新服务模式,构建起“需求收集—资源整合—精准服务”的闭环体系,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连接民心的“暖心纽带”。志愿服务始终以“全龄友好”为导向,打造多层次民生服务矩阵,针对老年群体,街道推出“银发助餐”工程,依托“栖彩食堂”为老人提供优惠及送餐上门服务,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模式,4500余名居民享受到个性化健康管理,家庭病床服务覆盖87户特殊家庭,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精准转诊”。通过“微心愿”认领活动帮助困境儿童圆梦,开设“四点半课堂”“暑托班”联合高校志愿者为30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年服务超5000课时。这些创新实践解决民生痛点,培育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意识,让志愿服务从“单向给予”转变为“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