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区:国企做减法 社区做乘法
2025-05-19

5月中旬,栖霞区燕子矶街道化纤新村社区的59栋楼出新改造即将收尾。作为南京化学纤维厂的职工家属区,化纤新村房屋建造时间普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老的已有63年了。这是2023三供一业移交后首次进行的大改造,项目历时近两年,切实为居民解决了常年大面积屋顶漏水、管道老化等问题。

三供一业,就是供水、供热、供电以及物业管理。从2016年开始,国务院发文要求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国开始推进国有企业家属区三供一业移交工作,让国企瘦身轻装上阵,集中资源做强主业。

栖霞区作为南京工业大区,历史上诞生过中国第一只荧光灯、第一台家用空调、第一台双门电冰箱,曾拥有亚洲最大的洗涤剂原料生产基地。栖霞区国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移交涉及建筑面积216万平方米、居民3.4万户,目前全区已实际完成移交2.91万户。在这场改造和重构并行的持久战中,居民慢慢从有事就找厂变成有事找社区,也见证了从单位制转向社区制的时代之变。

企业办社会

5月初,来到栖霞街道南炼新村社区,一个以金陵石化为核心的5平方公里的小社会展现出来。这里曾是金陵石化(南京炼油厂)的职工家属区,有158栋居民楼,常住人口约1.2万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配有医院、幼儿园、小学、电影院、游泳池、室内体育场等设施,曾被周边羡慕为南京的小香港,至今这里仍然完整保存着一个工业时代的微型社会模型。

半个多世纪前,同样深感骄傲的华电人,集中在迈皋桥街道华电社区。社区在全街道户籍人口最多,是华东电子管厂的家属区,我国第一只荧光灯就诞生于这家国营老厂。每到下班高峰,厂区里就涌动着成千上万的职工,活跃在厂区里的食堂、大礼堂、游泳池、澡堂,以及溜冰场。

这样与市场脱轨的厂居小区,在栖霞曾经比比皆是。从新联机械厂到南京化工厂,从南京电器厂到南京摩擦材料总厂,每个厂区周边都生长出独特的社区生态。这些建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住宅群,既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辉煌历程,也承载着国企办社会的特殊记忆。

以前这种家属区,三供一业都由产权单位负责管理。有什么事都是找厂里的家委会,基本不会找地方社区,社区的存在感很弱。燕子矶街道电瓷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张玮说。

而这些小区也就成了后来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的重点对象。市场经济发展中,国企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经营效益下滑的挑战。时代荣光褪去,国企家属区普遍房龄老,地下管网老化严重,结构隐患、屋顶漏水、外立面脱落等情况时有发生,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

对国企而言,厂居小区的维管成了沉重的包袱,有的小区甚至已经面临几乎没人管的境地了,而且厂居小区普遍老人占比高,群众矛盾较为突出。这都意味着,将居民的公共服务交由专业化企业或机构实行社会化管理日益迫切。

社区当管家

2016年国务院正式发文,拉开了这场历史性变革的序幕。

移交不是简单的责任转嫁,而是系统性重构。体量庞大、时间集中,这意味着更高、更精细的管理要求,地方还面临着资金压力大、社区群众矛盾大的双重难题。

化纤新村移交时,能产生效益的门面房等房屋的产权仍归企业,2600多居民的服务管理责任移交给了我们,凸显了企业轻装社区承重的调整逻辑。燕子矶街道化纤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莉说。

家属区基础设施往往老旧,需要大规模维修改造才能达到社会化运营标准。供水、供电设施需分户设表,老旧管道需更换,改造费用巨大。2017年南京市财政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明确分离移交费用由市级财政、移交企业及其主管集团公司按1∶1比例共同承担,原政策性破产企业实行财政兜底。

政策加持,栖霞区累计筹集共约4亿元。有了启动资金,街道和社区对厂居小区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大体检,从危房整治到房屋维修,从物业管理到道路平整、小区绿化,老旧小区焕然一新。以迈皋桥街道华电社区为例,国企职工家属区移交以后进行了规模出新,部分小区今年将启动原址重建项目,居民未来有望住上新房。

尽管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家属区房龄老化导致的维管成本高企仍是长期挑战,更何况国企职工习惯福利性服务,对市场化收费有抵触情绪。

街道和社区实行两步走。第一步,在过渡期里把服务工作做在前,进行基础硬件改善,小区出新样样不落,居民需求事事回应。南炼新村社区的黄代英感慨道:移交给社区以后,原本的露天垃圾场变成定时清理的垃圾桶,道路不再坑坑洼洼,绿化工作做得好,住着舒服多了。这种先服务后收费的策略,破解了国企职工对福利性服务的路径依赖。

第二步,引入街道物业公司实现规范化管理,完善服务功能。收缴的物业费和停车费维持基本的物业运转,维修资金缺口通过街道补贴、移交时预存维修基金等方式填补,确保基础服务不断档。南化新村社区党委书记戴增先介绍,2018年移交之初,物业费收缴率为零,2023年收缴率已经稳定超过90%。这种转变折射着居民从企业依赖社区自治的意识觉醒。

治理要重构

改造的深层命题在于社会治理体系的再造。社区当了管家,管的是小区,收的是人心。

去年年底,南炼新村社区摘得由中组部认定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的荣誉。南炼新村和滨江两个社区均为南京炼油厂生活区,这里不仅人口多,还有医院、学校等97家企事业单位,394家九小场所以及一处城中村,社区盘子大、情况比较复杂。

南炼新村社区党委书记葛维康说,在2019三供一业移交后,两个社区共15个人,面临着1.2万居民的服务压力与276名退休党员的接收任务——这一数字是原有社区党员的两倍多。

过渡期用整建制方式接转了7个退休党支部,老书记管理原队伍。再充分调动退休党员,鼓励退休党员继续发光发热,主动参与网格服务,管得宽”“闲不住,社区把原以为的负担变成了财富

而随着治理深入推进,社区将400多名居民党员按居住网格全部打散,重新架构9个网格党支部,与网格紧密贴合,打造网格员、党员、物业、楼栋长、志愿者五体联动。

热心的黄代英正是其中一员。她被楼栋里的居民推举为楼栋长后,成了楼栋的第一责任人老男孩徐某有智力缺陷,双亲离世后,黄代英和王德元等几位党员楼栋长不仅共同协助忙完老人后事,大家还各自认领负责徐某的衣食住行,把他当作自家孩子照料。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如今,社区14个片长、105名楼栋长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治理,有效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南化新村社区的实践也颇具样本意义。社区打造了南化印迹党群活动阵地,设置了南化厂区沙盘模型,保留了老旧电视机、打字机、收音机、老照片等物件。这里不仅留存了南化人共同的工厂记忆,还周周有课程、月月有活动、季季有演出,满足退休居民的多元需求,把单位制记忆转化为社区认同。

当栖霞区2.91万户居民完成企业人社会人的身份转换,带来的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基层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