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皋桥街道:“银龄餐桌”点亮幸福“食”光
2025-10-13

一蔬一饭牵人心,三餐四季皆温情。为捧稳老年人“一餐热饭”的幸福,将“食”事办进万千家庭心坎里,让社区特色养老凭借“食”力出圈,迈皋桥街道坚持“贴近生活、融入日常、精准适配”,依托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精心打造“银龄餐桌”,用一餐饭的温度、一张桌的温情,重塑老年人的生活新图景,交出“舌尖上的民生答卷”。

织密老年助餐网 定制家门口的“暖心滋味”

“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子女也不在身边。自从有了社区食堂,我和老伴天天来这儿吃饭,饭菜可口,价格实惠。”81岁的韩师傅一边打菜一边说道。走进社区食堂,用餐区窗明几净、暖意融融,墙上张贴的周菜谱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就餐须知与服务项目简明清晰,崭新的桌椅摆放整齐,消毒柜、保温餐车等设施一应俱全。温馨舒适的环境、贴心周到的服务、营养实惠的饭菜,让周边小区的老人们成了这里的“铁杆食客”。“这里不仅饭菜好,人也好,工作人员总是嘘寒问暖、热情洋溢,既养胃又暖心。”80多岁的柳阿姨谈起社区食堂连连点赞。

这里不仅是老年人的就餐食堂,还是老年人的新社交场所。食堂旁边就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社区全天候开放居家养老站点的乒乓球室、舞蹈室、健身室、书法室、器乐室等功能空间,以嵌入式社区文明实践服务,给老年群体精神文化生活“加料”。

铺就周到服务路 煨好可持续的“民生暖灶”

“马奶奶开下门,我们来送餐啦。”为满足高龄、失能老人的用餐需求,助餐点也提供上门送餐服务,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解决养老助餐“最后一公里”。“社区食堂由16名党员志愿者、社会组织、小区楼栋长、红色物业管家组成‘幸福速递’送餐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餐,确保了每位老人都能享受到暖心服务。每天中午,堂食就餐170余人,送餐上门服务30余人。”奋斗社区党委书记鲍雯介绍道。

社区食堂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探索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社区参与相结合的创新供给模式,采取分段收费与社会开放并行的策略,以低价有偿机制激活服务生命力,既守护了老年人的“舌尖幸福”,也让助餐点在烟火气中实现自我“造血”,让这份暖心服务行稳致远。每逢端午、重阳、中秋等节日,社区还会为高龄党员、空巢独居、孤寡老人等免费提供助餐和送餐服务。

践行幼老共托模式烘焙温情的“代际守望”

小饭碗里装着大民生。社区依托食堂,围绕美食主题,联合辖区学校、餐饮等共建单位,打造常态化“老幼共托”美食文化便民活动,打破代际隔阂,持续为“一老一小”注入温暖与活力。社区以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老年人和青少年开展美食DIY、美食宣讲等活动,推出“社区食堂+文化课堂”新模式,让饭菜味更香,人情味更浓。“在幼儿园,我是孩子们的奶奶,在社区食堂,我是老人们口中的闺女。”每天早上七点,郭素珍都会到青秀城幼儿园门口做护学岗,护送每一个小朋友安全入园。八点以后就到一路之隔的社区食堂当志愿者,午餐高峰期她会充当食堂打饭员,饭后陪一些老人在活动室唱唱歌、打打球。在郭阿姨的影响下,陆续有6位居民加入老幼共托的服务队伍里来,这份“一街之隔、两世同堂”的温馨图景,日益成为社区“一老一小”工作的温情名片。

同时,社区依托一米菜园、居家养老服务站、微幸福活动室、社区书屋等阵地,成立广场舞队、棋牌组、园艺队等“老年俱乐部”和“红领巾小分队”,由社区牵头,定期组织开展才艺展演、道德讲堂、蔬菜沙龙等文明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在代际互动中传递,烘焙出代际守望的“幸福温度”。

下一步,迈皋桥街道将持续聚焦老人多元化需求,扎根于老人熟悉的生活场景,用不锈钢餐车上的饭菜、老人餐桌上的笑靥、志愿者围裙上的油迹,共同勾勒出“银发餐桌”的鲜活剪影,让“家门口的养老”养胃更养心,让老年居民在这里感受幸福“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