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区近年来持续关注并推进孤独症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协同部门力量、动员社会参与等方式,构建“医康教”融合关爱服务体系,为全国孤独症关爱事业提供栖霞范式。
强化顶层设计,“十大行动”精准排解痛点难点堵点。2025年2月,栖霞区出台《栖霞区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先行先试实施方案》,发布栖霞区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十大行动,直击“筛查难”“康复难”“入学难”等痛点难点堵点。推进孤独症儿童筛查普及行动,出台《南京市栖霞区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工作方案》,促进孤独症儿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开展孤独症儿童医康救助行动,统筹发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等制度的综合保障作用。173名持证孤独症儿童纳入政府生活救助范围,3户孤独症儿童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96名孤独症儿童享受困境儿童补贴,73名儿童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60名儿童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区残联按2.6万元/人标准,每年投入400多万元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基本康复救助。实施孤独症儿童“栖宝”关爱行动,结合世界孤独症日、全国助残日、“六一”儿童节等节日,走访慰问全区困难及困境孤独症儿童家庭。实施孤独症儿童“梦想小屋”行动,连续4年通过“梦想小屋”建设为5名困境孤独症儿童改善居住空间,打造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创新服务模式,“医康教”融合关爱支持体系初显成效。栖霞区从2019年起开展“送康入园(校)”服务,创新构建“医康教”融合关爱支持体系,先后出台《栖霞区医康教融合试点工作方案》《栖霞区医康教融合工作实施方案》,为孤独症儿童提供覆盖筛查、诊断、康复、教育、就业等全生命周期的支持。研发“栖小康”孤独症快速筛查小程序,组织全区63名资源教师进行使用培训并开展筛查,2024年共筛查159所学校约9万人,全区适龄儿童孤独症普筛率达到98%以上。持续5年为25所小学和幼儿园的32个校区提供“送康入园(校)”服务,投入134.6万元为129名在校(园)孤独症儿童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将康复训练融入日常教学生活,实现教育和康复训练深度融合。优选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资源教室,共投入140万元建设资源教室45间,为随班就读孤独症学生接受“医康教”融合服务提供空间支持。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孤独症人员提供“1311”(1次政策宣传、3次岗位推荐、1次职业指导及1次技能培训)就业援助。1名大龄孤独症患者在区残疾人数字化就业创业基地实习3个月后成功实现就业。规范提升区康复托养中心,4名大龄孤独症患者实现寄宿制托养。
深化理论研究,国家级课题改革实验项目落地栖霞特校。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与栖霞区特殊教育学校协同推进,为全国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栖霞区特殊教育学校通过“职特融合”与“校企合作”双轨并行的创新模式,构建起完整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栖霞区特校与新港中等专业学校签订“职特融通”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中职班招生制度,打造洗车、种植、中西式点心制作、家政服务、酒店服务五大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与企业指导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接职场需求。开拓庇护式就业岗位,确保每年至少两名特殊毕业生获得稳定就业机会,形成从技能培养到就业保障的全链条育人体系。立足特殊教育实践创新,率先开展孤独症教育特色化试点项目,科学选定试点班级打造“孤独症教育实验班”,遴选持有PEP-3评估资质的在编骨干教师担任核心成员,形成“评估—教学—康复”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体系。
助力关爱守护,多维融合营造孤独症儿童社会支持环境。栖霞区正在以专业化、特色化的服务体系构建孤独症儿童社会支持环境。通过搭建沉浸式教育空间、开发特色疗愈课程、组织深度融合活动等举措,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科学干预促进社会融合的特色路径。依托“栖栖小店”打造“栖宝乐空间”,通过音乐治疗、艺术疗愈等多元载体,为孤独症儿童构建起兼具快乐体验与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功能的专属天地。原创孤独症主题歌曲《不再孤独》,以温暖旋律引发公众情感共鸣。马术疗愈基地通过500余次免费骑乘体验和马术融合活动,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感知觉统合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2期“栖栖雏燕”融合研学营为16名孤独症儿童带来生活技能实践、传统文化、马术训练等特色课程,提升社会化适应能力。“栖栖”心理健康服务点每月开展心理疏导服务,通过曼陀罗绘画纾解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为孤独症家庭的心理健康提供专业支持。
下一步,栖霞区将继续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协同构建机制、拓展社会参与,不断提升孤独症关爱服务水平,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星”空必将点亮,每一名孤独症孩子都将有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