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周三)上午9:00,首届南京仙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在紫东生态会议中心举行,标志着栖霞区、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简称栖霞“三区”)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校地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
当天,近百个“摸底上架”入库成果转化项目参加路演评审和项目对接,南京仙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幕,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仙林中心、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仙林中心签订共建协议,一批优质高校成果转化项目现场签约。
本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重要精神,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会议由栖霞校地融合专项工作组与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联合主办,汇聚了来自教育部、江苏省、南京市的多位领导以及高校、科技企业、投融资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等约400余名代表,共同见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
校地融合实现“双向奔赴” 共绘科创蓝图
栖霞区委书记、南京经开区党工委书记、仙林大学城党工委书记戴华杰介绍,今年9月份,栖霞“三区”出台了深化校地融合行动方案及一揽子政策保障措施,包括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助力校地融合各项政策“精准直达”,一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落地。此次促进会的举办,是栖霞“三区”深化校地融合行动方案及系列政策保障措施的又一举措,将进一步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为栖霞板块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在会上表示,南京大学将与南京市和栖霞“三区”一道,搭建贯通式成果转化支撑体系,加快南京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不断拓展“南京仙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建设内涵。强化科技成果源头发现,持续开展高校科技成果“摸底上架”工作,聚焦栖霞新型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发挥南京大学重点科研团队智力优势,源源不断提供优质科研成果,助力栖霞打造“产业强区”,助力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
优质科技成果“摸底上架”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仙林高校众多,科研成果有哪些?如何加速转化,落地生“金”?为摸清仙林高校优质科技成果项目底数,推动优质科技成果与栖霞“三区”产业需求有效对接、与投融资和技术转移机构深度合作,促进成果在栖霞就地转化,前期,栖霞校地融合专项工作组联合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通过开展仙林高校优质科技成果“摸底上架”工作,成功遴选出104项科技成果纳入仙林高校优质科技成果库,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资源环境、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为推动这些高校入库成果与产业需求深入对接,主办单位邀请来自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7所高校的近百个面向产业化应用的成果研究人员到现场参加路演,路演规模空前,吸引了150余家企业、技术转移机构、投融资机构参会,有效链接了供需服三端,为高校和企业搭建了对接的桥梁。
当天,南京大学概念验证中心“细胞外小RNA原创发现、功能与应用”、南京邮电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智能DNA溶栓纳米机器”、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应急探测与通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地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水轮发电机组大轴转速多种高精度测量算法研究及模拟测试平台”等高校成果转化项目现场签约,这些协议的签署和项目的落地,标志着栖霞“三区”在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南京仙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幕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引擎
今年9月14日,教育部与江苏省签署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并启动建设。仙林大学城是南京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四个转化主阵地之一,结合区域科教资源和主导产业情况,栖霞“三区”着手打造南京仙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该中心将聚焦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强化概念验证和仪器共享,统筹高校院所(科研团队)、专业机构(技术经理)和龙头企业(产业专家),打造成果评价、路演发布、交易撮合、孵化转化四大功能,试点打造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区域技术转移模式,营造栖霞特色的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会上,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仙林中心、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仙林中心签订共建协议,将依托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为高校成果转化提供数据汇集、概念验证、中试孵化、路演融资、交易结算等全链条服务功能。此外,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分别与东南集团和紫投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设立仙林科创专项子基金,重点为区域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创业等赋能。
首届南京仙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栖霞“三区”深化校地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里程碑,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栖霞“三区”将继续携手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栖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