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
栖霞区
  • 春日启航!栖霞奏响奋进号角

  • 栖霞区委书记、南京经济技术...

  • 栖霞区委副书记、区长,仙林...

  • 栖霞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 栖霞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

春日启航!栖霞奏响奋进号角

  • 时间:2025年2月6日(周四)下午14:30
  • 地点:紫东生态会议中心
  • 嘉宾:栖霞区委书记、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仙林大学城党工委书记戴华杰;栖霞区委副书记、区长,仙林大学城管委会主任王承江;栖霞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杨白英;栖霞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常军等
  • 简介:
      2025年2月6日(周四)下午14:30,栖霞区召开推动产业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暨作风建设会议,动员全区上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坚定发展信心,大干快干抓开局,精准施策补短板,全力以赴在拼经济、抓项目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努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查看详情】

会议概要

间隔: [打开自动刷新] [手动刷新]

 

2025年2月6日(周四)下午14:30,栖霞区召开推动产业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暨作风建设会议,动员全区上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坚定发展信心,大干快干抓开局,精准施策补短板,全力以赴在拼经济、抓项目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努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栖霞区委书记、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仙林大学城党工委书记戴华杰出席会议并讲话。

区委常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以及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全体领导出席会议,区相关部门、街道、园区平台以及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此外,会议邀请了高校有关负责人,企业、金融机构代表出席。 

戴华杰在讲话中指出,今年把“推动产业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和作风建设”定为“第一会”的主题,就是要树立“创新为先”的鲜明导向,增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意识,以创新“领先一步”塑造发展新优势;就是要掀起“发展为要”的火热浪潮,把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放在“C位”,紧盯发展目标,在新的起点整装出发;就是要营造“实干为上”的浓厚氛围,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谱写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戴华杰表示,在栖霞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创业“独角兽”加速崛起、产业“领头羊”异军突起、企业“小巨人”风生水起,成为点亮地区发展的“满天繁星”。在推进“强富美高”新栖霞现代化建设中,广大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扛起了主动求变、锐意创新的历史重任,扮演了创业致富、创新造富的关键角色,是栖霞经济发展“挑重担”的最优资源,是科技创新“打头阵”的最硬脊梁,是校地融合“当先锋”的最大功臣,是民生事业“走在前”的最强支撑!

戴华杰强调,从“四个走在前”“四个新”,到“4+1”重大任务,科技创新是总书记一以贯之要求江苏必须抓好的大事要事。总书记还特别要求江苏“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要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南京更是把科技大会作为“新年第一会”,释放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鲜明信号。在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市委、市政府又以一场深化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充分表明坚定的发展决心与务实的工作态度。

新的一年,要把作风建设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抓手,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把产业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以作风建设之“好”创营商环境之“优”、塑科技产业之“强”、促经济发展之“进”,真正答好科技创新这个“首选项”“必答题”,为栖霞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强动能。

要持续健全“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系。继续深化“三区三圈”协同发展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整体布局,把载体提升作为“先手棋”、把成果转化作为“突破口”、把招才用才作为“着力点”,不断增强创新策源力和资源集聚力。要持续健全“共生共荣”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落实产业强区三年行动计划,打好“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组合拳,推动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不断提升栖霞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 要持续健全“完备完善”的企业成长体系。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产业创新的“主角”,更是连接实验室和市场的“资源整合者”,要大力建设一流的企业、塑造一流的品牌、培养一流的企业家、招引一流的项目,把更多优质产能留在本地。要持续健全“有力给力”的营商环境体系。坚持把“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作为对照的标尺,以细心热心的态度、上心用心的服务,让市场“全周期”管理更有序、法治“全链条”护航更有度、政策“全覆盖”供给更有感、政务“全过程”服务更有效,要素“全方位”保障更有力、干部“全身心”干事更有为,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的竞争力、影响力。

过去的一年,栖霞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贯通式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上开创了精彩的新局面。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应运而生,一批创新型企业获得国家、省级称号。

为了更好地让高校科研院所的高质量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栖霞区积极支持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4家市级概念验证中心、7家中试平台获得立项,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栖霞区委副书记、区长,仙林大学城管委会主任王承江为南京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南京邮电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南京中科神光激光光电科技中试平台、南京市测量技术中试平台、南京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中试平台、南京市国材检测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中试平台、南京市正大天晴生物医药智能创新研产一体化中试平台、南京市康尼机电轨道交通门系统中试平台、南京市尚吉先进金属材料近净成形技术中试平台授牌。

近年来,栖霞区在中小企业中大力推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00多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3家,新增1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专用高端产品制造类方面出类拔萃,大部分产品属于“补短板”项目,对栖霞区制造业升级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栖霞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杨白英为单项冠军企业——南京港机重工制造有限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东交智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泽恒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安百拓(南京)建筑矿山设备有限公司、南京合信自动化有限公司、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出门问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捷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授牌。

2024年,栖霞区“智改数转网联”覆盖企业154家,入选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1家、新认定一批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南京经开区入选全省首批“万兆园区”。

栖霞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常军为“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省级智能工厂”南京银茂铅锌矿业有限公司、南京汽车锻造有限公司、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博世汽车技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中铁宝桥(南京)有限公司、艾欧史密斯(中国)水系统有限公司授牌。

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是相关法人主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机构,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综合实力,是江苏省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和主要技术依托。2024年,栖霞区新获批的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分别有4家和3家。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尹军为江苏省卫星激光通信数传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电力氢能(氨能)安全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中药材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南京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南京汉欣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南京优科制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授牌。 

栖霞区聚焦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促进企业业务上云、数据上云、设备上云,不断推动两化融合建设向纵深发展。2024年,新增五星上云企业18家,数量全市第一。

仙林大学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辉为其中八家代表:南京正科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南京中山制药有限公司、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英达迪赛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江苏量为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鑫长江制药设备有限公司授牌。

2024年9月,栖霞区、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联合出台了深化校地融合行动方案及28条政策保障措施,包括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助力校地融合各项政策“精准直达”,校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高效快捷,现场,围绕成果转化及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作了包括重大科技项目;高校科技成果星光奖、潜力奖;优秀成果转化案例以及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应用场景等系列发布。

新春伊始,栖霞区在产业项目、科技合作上就呈现良好态势,形成一批即将落地生根的好项目,现场还邀请了部分项目代表登台签约。

世邦魏理仕江苏区域董事总经理王飞立足栖霞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结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作《栖霞区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建议》专题报告。

栖霞区工信局、栖霞高新区、龙潭街道、南京经开区投资促进局、仙林大学城科教创新处作交流发言。

让我们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业家携手并肩、协力同行,不断强化十年磨一剑、久久成其功的决心和韧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栖霞新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