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周六),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安徽大学与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会(CCIR)”在南京紫金山庄召开。本届大会以“数智助机·共融强国”为核心理念,聚焦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工业协作机器人、机器人与人机交互等前沿方向,汇聚了10余位院士、150余位国家级人才及众多领域专家,以及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代表、企业高管等1000余人,共同探讨行业趋势、破解技术瓶颈、链接产业资源,打造了一场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高端学术与产业盛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名誉主席柴天佑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大会名誉主席黄心汉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主任、大会主席付宜利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金石教授,栖霞区人民政府区长、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仙林大学城管委会主任王承江,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杨庆生出席。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企业代表参加。
政产学研协同 共绘发展蓝图

付宜利指出,中国智能机器人大会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致力于搭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端交流平台。本届大会汇聚智能机器人领域院士、专家学者,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共商技术突破路径,共谋产业发展蓝图。他呼吁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强化创新能力,深化协同合作,推动智能机器人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共促行业发展。

何友强调,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致力于推动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近年来,学会在机器人领域制定了多项团体标准,举办了系列高水平国际会议,搭建了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已构建智能机器人领域全链条服务体系。学会期待以此次大会为纽带,汇聚创新智慧,推动智能机器人领域技术进步。

金石表示,中国智能机器人大会十七载砥砺前行,见证并助推我国智能机器人事业从起步到腾飞。东南大学深耕机器人领域多年,联合多平台资源构建了跨学科人工智能创新体系,为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突破、产业应用与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与创新引领。东南大学期待与各位院士专家共同探讨创新方向、深化技术合作,共同为机器人技术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王承江提到,近年来,栖霞区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富集、产业基础坚实、交通区位优越等优势,聚焦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新兴产业,形成了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生态。同时他还从人文底蕴、科创实力、营商环境、宜居配套等方面介绍了栖霞区的综合优势。栖霞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学会、高校、企业与地方政府四方协同机制,共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杨庆生表示,作为扎根南京的国有大型银行,南京工行始终坚持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做科技创新的战略合伙人、产业升级的转型助推器、城市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以1.25万亿金融资源高质量服务南京智造。
院士专家云集 碰撞创新火花
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本次大会邀请到10余位院士及顶尖专家作主旨报告,奉献了一场高规格的智慧盛宴。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教授聚焦“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工业智能系统”,分享了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与优化的最新成果;何友院士围绕智能无人系统发展前沿主题展开深入阐述,为行业技术突破指明方向;董凯处长立足当下技术与应用现状,放眼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剖析了“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形势和重点方向思考”。
为期三天的会议中,25场专题论坛同步举行,覆盖生物及医用机器人、具身智能感知与操控、农林机器人、无人智能驾驶等多个细分领域。40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大会报告、专题研讨、成果展示等多元形式,发布智能机器人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技术瓶颈与突破路径,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滋养与实践参考。
产业生态聚集 激活发展动能

大会期间,“具身智能产业实践与企业创新”分论坛同步举办。
栖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祝阳平详细介绍了栖霞区针对科技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涵盖创业资助、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为科技人才在栖霞创新创业搭建起广阔舞台。
栖霞高新产业集团董事长王永鎏对栖霞高新区投资环境进行了推介,栖霞高新区作为中国(南京)智谷空间发展格局中的两大核心产业园区之一,已汇集了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霞智科技、达科信息等一批明星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栖霞高新区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携手合作抢占产业新赛道,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南京天创智能、拓攻机器人等60余家企业代表围绕技术突围、产业创新、资本赋能等话题展开深度交流,进一步凝聚产业共识。
本次大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技术对接、产业合作的桥梁。栖霞区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链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东南大学等高端资源,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拓展多元应用场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中国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栖霞动能”。